走进长江三角洲:探析区域一体化发展路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长三角中心区城市是辐射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之举

第一节 设立以上海为龙头的中心区城市的范围、目的和意义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全域41个城市(简称:长三角城市群)构成,以上海为中心,位于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根据2019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规划范围正式定为苏浙皖沪三省一市全部区域。而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又以上海市,江苏省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盐城、泰州,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27个城市为中心区(面积22.5万平方公里),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中国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长江经济带的引领者,是中国城镇化基础最好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腹地广阔,拥有现代化江海港口群和机场群,高速公路网比较健全,公铁交通干线密度全国领先,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指明,长三角城市群要建设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建成最具经济活力的资源配置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排头兵、美丽中国建设示范区。

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战略举措。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提升长三角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能级和水平,引领我国参与全球合作和竞争;有利于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路径模式,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全国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内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提升长三角地区整体综合实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

第二节 上海的区位概况及产业特色

上海,简称“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全市总面积6340.5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142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423.78万人,城镇人口2135.35万人,城镇化率88.1%。上海共有16个区:黄浦区,静安区,徐汇区,长宁区,杨浦区,虹口区,普陀区,浦东新区,宝山区,嘉定区,闵行区,松江区,青浦区,奉贤区,金山区、崇明区。107个街道、106个镇、2个乡。

上海被GaWC发布的2018年世界城市体系排名评为“世界一线城市”。上海在科尔尼发布的2019年全球城市综合排名中排名世界第19位,中国第3位。在2019年全球城市营商环境指数暨百强城市排行榜中,上海排名世界第48位,中国第4位。2019年10月31日,上海入选首批5G商用城市名单。2019年,上海市生产总值(GDP)38155.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2019年12月15日,荣登年度中国城市品牌前10强。

上海被GaWC发布的2018年世界城市体系排名评为“世界一线城市”。上海在科尔尼发布的2019年全球城市综合排名中排名世界第19位,中国第3位。在2019年全球城市营商环境指数暨百强城市排行榜中,上海排名世界第48位,中国第4位。2019年10月31日,上海入选首批5G商用城市名单。2019年,上海市生产总值(GDP)38155.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2019年12月15日,荣登年度中国城市品牌前10强。

上海市历年常住人口至201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18.33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447.57万人,外来常住人口976.21万人。2019年,上海市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在高基数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上海全市生产总值预计增长6%以上。在大规模减税降费总额超过2022亿元、影响地方收入增幅11个百分点的情况下,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0.8%。上海新增就业岗位58.9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预计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3%;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5%。

2019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53.5件。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保持较快增长,新能源产业产值增长15%,互联网业务收入增长30%以上。平均每个工作日,上海新注册企业1476户、增长12%。上海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部分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0%。

上海已形成由铁路、水路、公路、航空、轨道等5种运输方式组成的,具有超大规模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上海港是中国最大的枢纽港之一,共有35个客运站,长途班线1611条,可抵达全国14个省市的660个地方。上海市已形成了由地面道路、高架道路、越江隧道和大桥以及地铁、高架式轨道交通组成的。世界首条商业运作磁悬浮上海虹桥火车站是上海最大、最现代化的铁路客运站。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全球范围首开高铁与机场融合之先河。上海其他小型火车站:安亭北站、金山北站、南翔北站、上海西站、松江南站、芦潮港火车站。高铁: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高铁、沪杭高铁、沪昆高铁、北沿江高速铁路(规划中)快速铁路:沪通铁路(建设中)普铁:京沪铁路、沪杭铁路公路上海的公共汽车线路数量1000多条,营运车辆1.8万多辆,日均客运量约780万人次,承担着65%的市域公共客运量,是世界上线路最多的城市之一。上海有出租汽车企业270余家,从业人员近11.5万人,出租汽车近43000辆,旅游包车和租赁车等7000多辆。

上海拥有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和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两座国际机场。上海空港是东方航空、中国国际货运航空、中国货运航空和中国最大的两家民营航空春秋和吉祥的主要基地。上海浦东国际机场(IATA代码PVG,ICAO代码ZSPD)是中国(包括港、澳、台)三大国际机场之一,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香港国际机场并称中国三大国际航空港。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位于上海浦东长江入海口南岸的滨海地带,距市中心约30千米。距上海虹桥国际机场约52千米。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航班量占到整个上海机场的六成左右,国际旅客吞吐量位居国内机场首位,货邮吞吐量位居世界机场第三位。通航浦东机场的中外航空公司已达48家,航线覆盖90余个国际(地区)城市、62个国内城市。

上海口岸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贸易港口之一,上海口岸进出口位居世界城市之首。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连续8年保持世界第一。约有三成左右的“中国制造”经由上海输往世界各地,也有约三成左右的各国商品经由上海进入中国市场。全国1/3左右的进口汽车、钻石、葡萄酒、乳品,1/2左右的进口化妆品、医药品、医疗器械,超过60%的进口服装服饰,70%以上的进口手表等都是经上海口岸来到全国消费者手中。

《2013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位列第三(次于香港,深圳)。在2013全球城市排行榜中香港第五、北京第十四、上海第二十一。上海在2013年全球十大金融中心城市排名第六。2013年上海GDP总量位居亚洲第三(仅次于东京、大阪),世界第九。全球城市分级中中国两个Alpha+城市之一(另一个为香港)。

上海是中国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上海2012年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综合得分为83.73分,排名第2位。2015年,当选为“2015中国十大智慧城市”。2015年,荣获“2015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2016年和2017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上海排名第二。2016年和2017年中国城市分级榜单第二位。2017年12月,获首批“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称号。2017年12月24日,获评2017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2017年12月26日,入选“2017年度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50强”。2017年12月29日,入选“2017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强”。2018年3月,2017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第二位。2018年4月,入选“2018畅游中国100城”。2018年10月,全球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上海排名第14。2018年10月,中国城市综合实力排行榜,上海排名第2。2018年11月,《2018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第7位、中国第2位。“国家中心城市指数”报告数据显示,上海排名第二,为国家重要中心。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排名第六。2018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质量指数排名第3。2018年城市产业竞争力指数排名第2。GaWC发布2018年世界级城市名册,上海位居世界一线城市。

2018年度《中国国家旅游》最佳优质旅游城市。英国皇家学会《2018-亚洲50强城市综合排名》第4位。2018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名第2。2018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第3。创新力最强的30个城市第4名。2018年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排名第2,2018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综合排名第2。2018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排名第2。2019年8月9日,“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潜力城市20强榜单”发布,上海进入前20名。2019年9月3日,公布了2019世界旅游城市发展排行榜综合排行,上海排行第九。

2019年9月19日,由英国智库Z/Yen集团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共同编制的第26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GFCI 26)在伦敦和深圳同时发布。上海排名第五。2019年9月23日,“2019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发布,上海排名第二。2019年11月3日,“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排名TOP100”发布,上海排名第10。2019年11月12日,“2019年全球城市经济竞争力榜单”发布,上海位列第10位;“2019年全球可持续竞争力榜单”第29位。2019年12月,上海获新时代中国繁荣城市荣誉,2019中国城市创意指数榜第二名,“2019年中国康养城市排行榜50强”第14位,中国“数字一线城市”排名第二。2019年12月26日,位列2019年全球城市500强榜单第12名。

2020年1月,“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2019”发布,上海排名第三。2020年1月,上海入选“综合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

第三节 上海发展的优越区位条件及吴淞新城的建设

一 比较优势

(1)工业基础好。

(2)远东最大的港口上海港可实现江海联运。

(3)众多科研院所,科研实力雄厚。

(4)高校密集,人才优势明显。

(5)有发达的航空,铁路,水运,公路运输。

(6)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业十分发达。

(7)国家政策支持,浦东新区是最早的开放地区之一。

(8)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自然: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2019年世界都会区GDP情况,上海位居第8名。纽约以17723.19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名,其人口比上海少504万人,人均GDP高达92260亿美元,是上海3倍多。东京、洛杉矶、首尔、巴黎、伦敦列第二至第六名,分别为16617.71亿美元、10476.61亿美元、8946.28亿美元、8663.37亿美元、8605.75亿美元。

而我国第一大城市上海,GDP为5523.91亿美元,位居第8名,超过旧金山、达拉斯等城市,不过人均GDP仅22751美元,与欧美各城市存在差距。数据显示,美国上榜城市最多,中国位居第二,然后是日本、德国,其他国家很少。

我国上榜城市共有30个城市,分别上海、北京、深圳、香港、广州、重庆、苏州、成都、武汉、杭州、台北、天津、南京、宁波、无锡、青岛、郑州、长沙、佛山、泉州、东莞、济南、合肥、福州、南通、西安、烟台、常州、徐州、大连。

表3-3-1 世界主要城市GDP排名

表3-3-1 世界主要城市GDP排名-续表

二 社会经济

(1)优越的区位,便利的交通。上海位于太平洋西岸国际航线上,成为亚太地区的交通枢纽。是中国东部海岸带和长江入海口的交汇点,海陆交通十分便利。

(2)上海市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对周边有辐射、扩散、示范和带动的核心作用与服务作用,形成以上海为技术龙头,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共同发展。加上盛誉中外的城市品牌和年均增长高,成为长三角及周边地区联动发展带来经济实惠和发展商机。

(3)广阔的经济腹地,高素质的劳动力,充足的农副产品,工农业基础好,上海自贸区新片区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

(4)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是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和最高水平,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自由贸易园区。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背景下,上海临港新片区的诞生不仅是上海发展的机遇,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机遇。根据《整体方案》要求,上海临港新片区要主动服务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在长三角新一轮对外开放进程中,加强与长三角协同创新发展,放大辐射带动效应,使长三角成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

(5)20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辐射带动长三角乃至长江流域的改革热潮,地理位置毗邻的江苏大胆地吸收浦东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通过与浦东开发开放接轨,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大循环,成为国内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最为重要的地区。

三 吴淞争当北上海创新发展“加速器”

2019年6月28日,上海宝山区吴淞创新城项目建设正式“打响第一枪”,特钢宝杨路L型厂房首发项目、不锈钢20号组团首发项目开工建设,标志着上海吴淞创新城正式拉开转型发展大幕。

在新一轮城市建设中,上海已经形成共识,要把做优做强城市核心功能作为主攻方向,面向全球拓展功能,面向未来塑造功能,面向基础夯实功能。作为不可多得的成片开发区域,上海宝山吴淞创新城在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中,被明确定位为上海市六大城市副中心之一,新的定位凸显了新形势下吴淞创新城的发展价值。未来,吴淞创新城既要成为产业前瞻布局的承载区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标杆,也要在上海五个中心尤其是科创中心建设中发挥好关键支撑作用,在提升上海城市发展能级、开放水平方面和城市竞争力方面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在践行上海新时期三大战略任务中打造好“吴淞样板”谱写“吴淞传奇”。

资料显示,吴淞创新城规划范围即吴淞工业区。吴淞创新城作为上海北部城市副中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区,将按照“产业耦合、环境融合、功能复合、空间叠合、机制整合”的规划理念,打造成为全国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和城市更新的示范区、国家创新创意创业功能的集聚区、国际城市文化旅游功能的拓展区。

吴淞创新城开发建设按照“产业为先、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的总定位,依托以新材料、智能硬件和新经济“三新”产业为引领,以科创+文创“双创”产业为支撑、高端商务商业和高品质旅游业“两高”产业为配套的产业发展格局。面向全球,着力发展新经济、承载城市功能、促进产城融合,持续带动上海北部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拓展产业转型及高质量发展的增量战略空间,引领上海外环产业带向智能化智慧化升级,带动上海南北发展轴开创发展,全力打造世界级长三角科创中心。

吴淞创新城在特色工业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方面,注重开发建设将合理保护与创新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延续工业城市肌理,传承钢铁文化内涵。聚焦大中华纱厂风貌资源,注入公共、文化功,创新利用工业遗产。

目前正采取“边建设、边招商”的理念,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开发、高质量产业导入。加快发展新基建、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硬件等新经济新产业,加强国家、市级产业项目导入,加速产业生态链和一批示范性项目建设,集中打造一批“城中园”和“园中园”,为区域整体高质量转型升级奠定基础、树立标杆,发挥新城功能,为上海发展助力添彩。

第四节 上海牵头打造世界级港口群,加速海铁联运

笔者刚要搁笔时,又听到一个提振人心的消息:66分钟,上海到南通,明天这条铁路即将通车。一大早通州的一位领导朋友发来信息:“沪苏通铁路名字定了?怎么不叫通苏沪呢?”

事情还得追溯到2010年7月1日,江苏第一条高速铁路——沪宁城际铁路的首发车上海成功,到现在刚好10年。从建设过程中用了数年的沪通铁路,到运营准备中用了数月的通沪铁路,再到现在的沪苏通铁路,加上之前南通和张家港较劲了几年的跨江大桥的命名……有人说,一条铁路,一座大桥,建成了还不是并进铁路网、公路网跑火车、跑汽车?其实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承载起了轨道上的长三角部分使命。

一 上海奋力构建轨道上的长三角

2020年,长三角一体化将加快推进轨道交通、机场群、港口群、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协调推动长三角港口群市场化整合,优化港口资源配置。铁路名字换了几次,笔者认为,这个名字改得好!从沪通,到通沪,再到沪苏通,体现的不正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一体化深度融合的大趋势吗?

沪苏通,是一条怎样的铁路?为什么一条铁路的名字,引起多方关注,还几经变动?

沪苏通铁路北起南通市,经张家港、常熟、太仓市,止于上海市。项目于2014年8月开工建设,总投资约404亿元(含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

铁路正线长约137.47公里,其中江苏段120公里,全线共设赵甸(不办客运)、南通西、张家港北(不办客运)、张家港、常熟、太仓港(不办客运)、太仓、太仓南、安亭等9座车站,从安亭接京沪铁路进入上海,设计速度为200公里/小时。

根据计划,沪苏通铁路将于2020年7月1日正式开通,首趟车将于11:28分从南通西站发出,上海与南通间最快旅行时间压缩至1小时6分钟。

值得一提的是,这条铁路当中的公铁合建跨江大桥,先于铁路确定了“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的名称。大桥位于苏州市和南通市之间,距上游的江阴大桥45公里,距下游苏通大桥40公里。大桥全长11公里,其中主航道桥为1092米跨度的钢桁梁斜拉桥,在世界同类型桥梁中位列第一。是世界上首座千米级公铁两用斜拉桥,也是国内已建成最大跨度斜拉桥。大桥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六车道锡通高速公路,下层为四线铁路,其中2线通沪铁路,2线通苏嘉甬铁路。它让长江两岸的距离,变得更加触手可及。

“沪苏通”,怎么理解这个字面含义?沪苏通,是一条沟通上海、苏州和南通间的新通道。沪-苏-通,顾名思义,这是一条跨越长江,串联起长三角沿沪城市群北翼的南通、苏州与上海间的铁路,它可以让沿线的城市快速进入长三角最核心的龙头——上海。

尤其是对于江苏的苏州和南通来说,这条铁路,又具有非凡的意义。“南通南通,往南不通”,如今,南通往上海的不仅是跨江大桥,还有铁路。定位为“上海北大门”的南通,从此到上海不再需要在外环上排队等候,铁路出行最短时间从3.5小时压缩到1小时左右,时空距离变得可控。

沪苏通,这个词为何听来如何耳熟?没错,早在4年前《江苏省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中就出现这样一段话:着力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快建设沿沪宁线、沿江、沿海、沿东陇海线经济带,促进宁镇扬、锡常泰、(沪)苏通融合发展。深入推进苏锡常一体化、宁镇扬同城化,促进锡常泰、沪苏通等城市组团跨江融合发展,为长三角一体化注入新动能。

沪苏通铁路,正是长三角城市群中,强强联手的一条纽带。

跳出长三角,放眼全国,沪苏通铁路还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沿海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沪苏通铁路北通苏中苏北广袤大地,南入上海大都市,通过两端的宁启线、新长线及上海枢纽,沟通了沪宁线和沪杭线,形成山东东部、苏北到上海、浙东的一个便捷铁路通道。

事实上,今年底即将通车的盐通铁路,也将通过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过江,并在北面与青盐铁路相接,构成东部沿海地区的高速铁路通道。目前正在加快推进的苏通嘉甬铁路,同样通过沪苏通长江大桥过江,未来从鲁东、苏北沿海,将直下上海和浙江,再延伸至福建及华南,这不仅对于完善江苏、长三角铁路网络结构意义重大,更是国家整体铁路网的关键一环。

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的意义将远远超出一座桥梁对于当地交通改善的作用,它将带来整个长三角经济版图的重构,往北将连通渤海湾,往南到珠三角、北部湾,将为长三角经济辐射南北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二 打造世界级港口群

2019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330.3万标准箱、连续10年世界第一。

浙江省港航管理中心快报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宁波舟山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11.19亿吨,成为目前全球唯一年货物吞吐量超11亿吨的超级大港,并连续11年位居全球港口第一。

长三角港口群是中国沿海港口分布最密集、吞吐量最大的港口群。从2018年的数据来看,长三角港口群中亿吨港口共有16个,全年货物吞吐量完成43.63亿吨,占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的32.69%。

目前,在长三角区域,以上海港为核心、江苏、浙江港口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港口群已基本形成。而安徽省的芜湖港、马鞍山港、铜陵港3个亿吨内河港口,在腹地资源方面给其他长三角港口很大支撑。

2020年,浙江将通过纵深推进小洋山全域一体化开发,协同推进长三角港口一体化发展,打造世界级港口群等,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2020年,安徽将与沪苏浙一起合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群,强化合肥新桥机场与上海机场战略合作,深化沿江港口与上海、宁波舟山等港口合作。

三 加速海铁联运建设

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上海如何行动,很重要、很关键。上海的龙头带动首先取决于龙头自身的服务功能,是否有实力、有能级、有动力。所以,上海也要借苏浙皖之力来增强上海服务功能。

一个是如何借它们的需求之力。没有来自苏浙皖三省积极而又巨大的需求动能,上海就难以形成有成长力、竞争力的服务供给大平台和综合配套体系。再一个是如何借苏浙皖的长板之力。

上海的全球航运中心建设,可以更多放在长三角组合港框架之中,把一些上海优势不太明显的国际航运货物运输调整布局到宁波舟山港和南通港,上海自身则积极放大组合港效应,集中优势兵力建设高端航运枢纽。

长三角区域多式联运的发展问题。随着长三角区域合作将进一步深化,区域内物流网络、联运设施不断完善,逐渐构建起符合国家运输结构调整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求的多式联运体系。

但是,目前长三角多式联运体系构建仍存在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比如,港铁分离问题亟待解决。

作为绿色环保、经济高效的集疏运方式,海铁联运已成为欧美发达国家港口的竞争优势之一。在欧洲第二大集装箱港—汉堡港集装箱集疏运中,海铁联运比例占30%,150公里以上的集装箱运输占比达70%。但是,长三角区域内大多数铁路均未延伸到港口,海铁联运货物需通过卡车在码头和铁路货运站之间周转。

芦潮港集装箱中心站距洋山港约36公里,吞吐量仅为4万多TEU,占港口集装箱量比例不足0.4%。

目前,上海公路运输比例仍占51.3%,铁路运输仅占约1%。上海连接苏浙的长湖申线、杭申线、平申线、苏申外港线、苏申内港线等5条主航道的高等级改造各地进度不一,影响整体转运效率。

长三角应强化江海联运体系建设,加快苏浙沪5条内河高等级航道改造,重点推进小洋山北侧支线码头开发,推动集装箱江海直达班轮进洋山港。同时推动港口铁路专用线和进港支线建设,打通铁路进港“最后一公里”,重点推进沪通铁路建设、外高桥港区与铁路运输衔接,时机成熟时推动铁路进洋山。

此外,应强化多式联运经营人培育,实现多式联运服务一体化。引导上海港、宁波舟山港、上海铁路局、中远海运及其他物流企业,建立纵向一体化的联盟式经营模式,构建海上高效联运的长三角。

上海,长三角龙头城市,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必将发挥出无可替代的“龙头”作用,带动长三角整个区域一起豪迈地奔向高质量发展之路,跑出加速度,让东方之珠闪耀在太平洋西岸,发出亮眼的“中国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