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玉玦的传播及其形态学意义
关于长江下游的玉玦和石玦,人们推测应该源自北方的兴隆洼文化圈。特别是从时间上看,兴隆洼文化圈出现玉玦1000年后,日本列岛和长江下游几乎同时出现了玉玦和石玦,很像是从同一个源头同时传播出去的。另外,河姆渡文化玉玦和石玦中最古老的形态也是金环形和圆盘形。
但值得怀疑的一点是,兴隆洼文化圈的玉玦出土时会伴有玉匕(图2-8),而7000—6500年前长江下游的遗址中从来没出土过玉匕。因此,长江下游的玉玦和石玦是否源自兴隆洼文化圈,还不确定。相比之下,日本桑野遗址出土的玉玦倒是伴有玉匕,所以可以肯定,兴隆洼文化圈应该是日本桑野遗址出土玉玦的文化源头之一。
图2-8 查海遗址出土玉匕
(李国栋摄于辽宁省博物馆)
2002年,韩国东海岸的江原道高城文岩里遗址出土了一对8000—5000年前的圆盘形玉玦(图2-9)。从形态上看,与兴隆洼文化圈的圆盘形玉玦近似。笔者推测,从朝鲜半岛东海岸到日本本州岛日本海一侧,应该有一条玉玦传播的海上通道。
图2-9 朝鲜半岛的远古玉玦
(《环日本海玦饰始源的基础性研究》)
日本玉玦研究专家藤田富士夫曾认为朝鲜半岛的玉玦是从日本传过去的。但是,当看到高城文岩里遗址出土的这对圆盘形玉玦后,他改变了想法,提出日本玉玦有两个文化源头——兴隆洼文化和河姆渡·马家浜文化。笔者基本同意他的意见。
其实,日本桑野遗址出土的玉玦比较复杂。除一些玉玦与兴隆洼玉玦近似外,也有一些玉玦接近长江下游的马家浜文化玉玦或河姆渡文化玉玦,而且长江下游与日本列岛之间,从9000年前起就存在一条海上通道——黑潮。
黑潮是一条巨大的暖流,春末夏初发源于菲律宾群岛东侧,由南向北流,流经台湾岛东侧后,从主流分出一条支流,称作“台湾暖流”,流向浙闽沿岸。“台湾暖流”受到舟山群岛阻挡,于是转向东流,这样便与黑潮的另一条支流“对马暖流”相接,然后流向日本九州岛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最后进入日本海。其主流则流经日本九州岛南端,融入北太平洋环流,一直流向美国西海岸。
另外,中国东部一带的沿岸流是由北向南流,所以如果没有舟山群岛,仅靠人力划船是很难冲出沿岸流的。倘若冲不出沿岸流,也就根本去不了日本九州岛。但是,舟山群岛挡住了南下的沿岸流,使其转向东流。于是,江淮一带的稻作民便可以舟山群岛为跳板,顺利地冲出沿岸流,然后在舟山群岛东侧接上“台湾暖流”,继续东进,最后进入“对马暖流”或黑潮主流。笔者认为,这就是长江下游玉玦和石玦传入日本本州岛日本海一侧和九州岛南端的具体路径。
福井县桑野遗址出土的玉玦多达85枚,明显超出了个人使用范畴,所以我们可以将这些玉玦理解为交易品。也就是说,桑野遗址可能是日本玉玦的进口地以及日本列岛内的玉玦批发地。日本学者小林圭一就曾在其论文《关于山形县出土的玦状耳饰》中指出“北陆集团的北上”,即日本山形县的玉玦是从福井县一带传过去的。而福井县桑野遗址的海外交易对象,笔者推测应该就是长江下游和兴隆洼文化圈。
兴隆洼文化圈至日本列岛日本海一侧的传播路径留待日后研究,仅就长江下游与日本列岛日本海一侧的传播路径而言,长江下游的玉玦交易者在夏季出海,在舟山群岛东侧乘“台湾暖流”,然后接“对马暖流”,进入日本海。进入若狭湾后,洋流就会把船引向福井县桑野遗址一带。登陆后,他们应该是以玉玦与当地倭人进行物物交易,那当地倭人拿什么做交易呢?迄今为止几乎没有人探讨过这个问题,但笔者猜测,可能是当地盛产的优质玉石原料,包括优质蛇纹石等美石。
当然,交易完成后,长江下游的玉玦交易者并不能马上返回。因为返回也需要等待合适的洋流。在日本海靠近朝鲜半岛一侧有一条寒流,叫“里曼寒流”。里曼寒流秋末冬初发源于堪察加半岛西侧的鄂霍次克海,由北向南流,经鞑靼海峡进入日本海,并继续南流。因此,长江下游的玉玦交易者只有等到冬季才能乘里曼寒流返回。也就是说,每年只能往返一次,夏季去,冬季回。
当然,7000—6500年前还没有大型木船,只有长10米左右、宽0.5—1米、深0.2—0.4米的独木舟。长江下游的跨湖桥遗址出土了8000年前的独木舟(图2-10,残长5.6米、宽0.53米、深0.2米),田螺山遗址出土了7000年前的木浆(图2-11),而在日本本州岛日本海一侧也出土了许多远古时代的独木舟和木浆。1981年,福井县鸟滨贝冢遗址出土了绳纹前期(7000—5500年前)的独木舟(图2-12),京都府教育委员会也保存着日本绳纹前期的独木舟残部;福井县若狭湾历史民俗资料馆展示着绳纹前期独木舟的残部和绳纹后期(4500—3300年前)的完整独木舟;新潟县立历史博物馆也展示着绳纹晚期(3300—2800年前)独木舟的残部(图2-13)。今天,也许我们会认为用独木舟远洋航行极其危险,甚至连想都不敢想。但是,长江下游和日本列岛出土的玉玦、石玦告诉我们,危险并不能阻挡长江下游与日本列岛之间的文化交流。
图2-10 跨湖桥遗址出土的独木舟
(李国栋摄于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
图2-11 田螺山遗址出土的木浆
(李国栋摄于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图2-12 日本绳纹前期独木舟
(《鸟滨贝冢——绳纹人的时间舱》)
图2-13 日本绳纹晚期独木舟
(李国栋摄于新潟县立历史博物馆)
迄今为止,很多人认为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始于日本弥生时代(2800—1700年前)。但是,日本出土的绳纹早期末至前期的玉玦、石玦、独木舟、木浆以及黑潮和里曼寒流向我们证实,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一直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
至于玉玦的形态学意义,一些中国学者以兴隆洼文化及红山文化为主线,认为玉玦是龙,甚至有人认为它就是红山文化“玉猪龙”的祖形。但在笔者看来,它不是龙,是蛇。玉玦是耳饰,中国远古时代有“珥蛇”习俗,但从来没听说过“珥龙”。再说,红山文化的“玉猪龙”也不是耳饰。
《山海经·大荒东经》曰:
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䝞。(中略)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载于乌。有神,人面、犬耳、兽身,珥两青蛇,名曰奢比尸。
引文中的“东海之渚”应该是指山东近海的某个岛。渚上的大神“禺䝞”“珥两黄蛇,践两黄蛇”。从发音上看,这个“禺䝞”在文化脉络上应该与山东半岛海边的“嵎夷”相关。
“大荒之中”的山应该是指海中遥远的日本列岛。《三国志·魏书·东夷传》“倭人”条曰:“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国邑。”可见三国时代以前,日本列岛是以“山岛”为中国人所认知的。
“大荒之中”有“孽摇頵羝”山,山上有“奢比尸”神,“珥两青蛇”。山上有“扶木”,山下有“汤谷”,可见山上的“扶木”与太阳有关,应该就是传说中的扶桑树。古时,日本被称为“扶桑国”,而“扶桑国”的“奢比尸”神又“珥两青蛇”。结合日本远古时代的玉玦耳饰,笔者认为“奢比尸”神所珥的两条青蛇,应该就是两个青玉制作的玉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