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财政小计
朱常洛再次问道:“辽东一年的军费是多少?”
李汝华答道:“自熊经略抵辽,户部每年供应军饷324万两、粮108万石、豆97万石、草2160万束。合计值银近五百万两。”
朱常洛提笔记下,而后继续道:“皇室和宗室的开支是多少?”
李汝华想了想,拱手道:
“回陛下,此二者合计,每年开支二百万两有余。”
“但皇室开支主要出自内帑,供养宗室主要由地方衙门承担,无须国库支出。”
朱常洛心中不禁想道:
“国库现有四百万,内帑还剩六百万,加起来一千万。”
“官员俸禄二百万,辽饷一项五百万,这就七百万了,再加上皇室和宗室的开支,一年九百万就这么出去了。”
“此外但凡有个天灾人祸需要赈济,朝廷就得宣告破产。”
“所以朝廷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对外打不了胜仗,对内赈不了灾民,啥都做不了。”
“就为了给全体皇族、宗室、勋戚、官僚一个合法剥削的身份?”
“然后为了防止朝廷集权遏制他们,他们还要拼命削弱朝廷的人权、财权、事权等等权力。”
“怪不得万历帝几十年不上朝,不补官缺,天下照样承平,敢情是契合了天下肉食者的理想。”
朱常洛思考了片刻,开口道:
“从下个月开始,在京宗室、勋贵、外戚、官吏全部发实俸。”
“宗室、外戚和中官从内帑领取,其他人从国库领取。”
“每月初五前本月俸禄发放完毕。”
“俸禄发放形式以粮食为主,其他一切折色全部取消。”
“官仓里的粮食不够发,就用白银在市面上购买粮食发放。”
“九品官及流外官的发放依据以洪武年最终定制为准。”
“宗室、勋贵和外戚俸禄,据朕所知是没有统一规制的,且每年都在拖欠。”
“朕以爵位暂定规制,亲王每月三百五十石、郡王一百八十石、国公一百五十石、侯爵一百二十石、伯爵一百石。”
“凡在京师之宗勋贵戚,一律按此规制发放,不在京师的,仍由地方衙门按旧办法执行。”
李汝华听罢,神色微变,开口问道:
“陛下,此事是否拿到政事堂上讨论一二?”
“俸禄一事毕竟与朝廷上下所有人息息相关。”
“若如此草率定下,臣担心会引起风言风语。”
朱常洛笑问道:“那大司徒是否害怕这些风言风语?”
李汝华闻言一怔,拱手道:“臣身正不怕影斜,只要做事无愧于心,便不惧风言风语。”
朱常洛微笑着回道:
“既如此,还拿到政事堂上议什么呢?”
“天下权力无非人权、财权、事权。”
“人权在朕与大冢宰,财权在朕与大司徒,事权在朕与天下官吏。”
“御前会议也好,政事堂也好,内阁也好,其存在的意义,是讨论如何做事,以及授予做事者相应事权。”
“偶尔商讨人权和财权,也只是例行询问罢了。”
“在政事堂上,朕的提议就是决定,只是有些决定需要走一下流程,大家都签字,才显得朕不独断嘛。”
李汝华闻言,露出一个略显无奈的笑,话倒是不假,但如此直白的说出来,哪怕与皇帝共事了这么久,他还是有些不习惯。
皇帝不应该一意玄修,不轻易表态才对嘛?
皇帝不应该深居九重,不轻易露面才对嘛?
怎么到了他泰昌朝,皇帝恨不得天天见官僚,天天处置军国事。
且事无小大都要给出个明确处置意见,还要反复询问主办官是否真的听明白了,然后才会让人去执行。
似乎生怕下面会错了意,执行歪了。
皇帝说得这么清楚,就不怕担责任嘛?
皇帝事事亲自决断,就不怕决策错误被人诟病嘛?
皇帝就半点不在意生前身后名嘛?
跟着这样只喜欢做实事的皇帝,李汝华心中喜忧掺半。
喜的是自己只要一心一意办差就行,其他一切乱七八糟的都大可不用理会,皇帝自会给足支持和信任。
忧的是皇帝如此堂堂正正,为达目的什么都能忍下。
大火烧宫、官僚贪污,他明明什么都知道,他明明可以摆烂,可以兴大狱,但他什么都没做,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一门心思组建军队,提振国家武力。
一门心思调整税法,提高国家财力。
一门心思处置大事小情,将朝廷多年堆积的纷繁政务,和每日天下发生的新鲜事务,一件一件的处置决断清楚。
他这么能忍,情绪如此稳定,到底是想干什么?
李汝华心中没有答案。
万历皇帝之所以摆烂,是觉得朝廷和天下不是皇帝的是官僚的,所以他什么都不想管。
泰昌皇帝如此勤政,莫非是觉得朝廷和天下都是皇帝的,所以什么都想管?
朱常洛见李汝华走神,轻咳了一声,开口道:
“大司徒若有顾虑,可以回去后写一道奏章交上来,朕亲自批复,如此行事便有理有据,若日后有人诟病此事,让他来找朕分说。”
李汝华闻言,再次露出无奈的笑,皇帝怎么可以这样,一点锅都不肯让臣子背,他拱手道:“臣遵旨。”
朱常洛闻言,摆了摆手:“那此事就这么定了,大司徒下去后尽快执行。”
李汝华起身拱手作揖:“臣告退。”
目送李汝华离开政事堂后,朱常洛在主位上又坐了一会儿。
王安从门外走进来,来到朱常洛身边侍立。
朱常洛想了想,开口吩咐:“拟一道诏书,让内廷、户部、顺天府采购一百万石匹粮布,和上次一样,三衙主官实封密奏报价。”
王安闻言,心中升起一股自信。
自从上次得知户部报价后,他下了很大力气整顿内廷,趁着上次制定两院宦者名额,将一大批不听话的内侍送去了中都。
如今“入内内侍院”六十二人是皇帝定下的,“内侍院”一千零二十三人是他奏请皇帝定下的。
两院二十四衙门,在编内侍总人数一千零八十五人,这就是眼下京师的全部宦者。
都是被他筛过一遍,至少明面上听他招呼守他规矩的宦者。
内廷二十四衙门,全部由入内内侍掌印,这些都是他的徒子徒孙。
王安有自信,这次报价,内廷一定可以夺魁。
只听王安回道:“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