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3章 办小报的往事
《科学文艺》杂志社。
谭凯回来后,一直非常关注杂志的销量。
在外面跑了八九天,原本的肤色都黑了两三个度,肚子也大了一圈。
用他的话说,各“二渠道”的书商朋友太过于热情,好酒好菜招待,稍稍发福了那么点。
陆奇打量了小肚腩,打趣说:“别人出差都是辛辛苦苦瘦了几斤,老谭费尽全身力气还长了几斤肉。”
谭凯拍着肚子说:“一切都是为了工作。哈哈!”
两人说话间,杂志社的电话不时响起。
自一月刊上市后,徐开洪跑了两天市场,观察杂志销量情况外,其余时间都呆在编辑部,接听电话。
前者是杨霄见杂志销量大涨,受到市场和读者的欢迎,直接吩咐他不必再外出。
两三天后,蓉城各区域的“二渠道”,甚至还有各家书店,纷纷打来电话,要求加订、发货。心急的还派人过来直接拿货。
外地的电话同样开始源源不断。
杂志社众人仅从繁忙的电话就能了解一月刊的销量。
开门红!
绝对的开门红!
向纪纯冲着谭凯做了一个拍拍大肚子的动作,笑着说:“老谭,今年春节发啥福利?”
还在校对的莫书清闻言抬起脑袋偷听。
事关福利。
谭凯想了想才说:“具体你们得去问主编咯。不过按照本期杂志的销量,账户上多少还有点资金,不必再过一个穷酸的新年。”
唯有陆奇好奇的问:“老向,我们社里过年一般发什么东西?”
向纪纯抱起双手:“以社里的情况,还能发啥好东西?能有就不错了。”
接着,他和谭凯说起往事。
杨霄接手《科学文艺》时,账户上只余六万多块。由于开始自负盈亏,杂志社直接面临生存问题,好在磕磕绊绊一直坚持到年底。
年底又有了新的问题。因为杂志划入“另册”,不再享受省科协的一切福利。
杨霄和谭凯两人很发愁:没钱没奖金,该如何让员工回家过年?
向纪纯看到其他“兄弟单位”发了一块猪肉,饼干什么。
他说了一句狠话:他们今年发一块肉,明年看我们的,一人发一头猪!
谭凯闻言,心里很不爽滋味。
心想:活人还能被尿憋醒?得搞点钱来过年。
但从什么地方可以搞到钱呢?
当时正规报刊管得严,但各地有许多没有看好的小报和地摊杂志,卖得十分红火。
他的一个长安的哥们听到杂志社发不出年终奖,给谭凯出了一个主意:
现在长安火车站有个地摊报刊的地下交易市场,非常火爆。你们本身就是干杂志出身,何不编一张法制小报?只要你们把内容和插图弄好,设计好板式,到地下市场找到小贩子,少说也有一两万。内容编的好,说不定还能卖个三五万。
正在为年终奖发愁谭凯一拍大腿,干了!
他找来一个对小报非常熟悉的朋友帮忙,连夜收集整理多篇内容,整出一份对开8版的《法制导报》,并选了一条醒目的头版头条——澡盆里的女尸!
听到这里,向纪纯笑出声音:“当时老谭让我画一幅插图,就是一个美女在澡盆里洗澡,露出半张美女脸,盆边上挂着一条小腿,地上有一滩血!哈哈!”
谭凯也跟着笑了,继续讲述当年的光辉事迹:
“小报里很多内容都是东抄西凑,一篇篇文不对题的,但绝对没有任何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内容。”
“整完小报后的第二天,我就坐火车前往长安。那时天寒地冻,已经是大年2728。我长安的朋友等得着急,他说早上还有三三两两的人交易,下午一刮风,过两天又是三十,市场都没啥人了。”
“我一听心都凉了!原本兴奋的神情慢慢冷却。好在逛了不到半小时,就遇到一个老板。对方一看到“澡盆里的女尸”就乐了,直接开口问价。”
“我朋友喊了个两万,老板摇头说“贵了”。然后回了一个价格,我忘记多少了。最终经过讨价还价,以五千块成交。”
“拿到钱后,我朋友对老板说:你拿这份回去一开机,印上十万份,一份一块钱就是十万块,扣除成本,怎么也能赚个六七万。老板拱手说:借你吉言!最终也不知道他去哪里卖,赚了多少。”
“你也知道,春节前的火车人非常多。我根本不敢闭眼睡觉,生怕五千巨款被人摸走。好不容易回到杂志社,将其作为“创收款”上交到编辑部,身心才松懈下来。”
见陆奇露出不解,谭凯解释:“自从以后,所有的创收款必须全归编辑部,再按比例提成或者支出费用。”
“当年春节前夕,每人发了一百块“奖金”,总算有了过年的钱!”
说完之后,谭凯再次笑起来:“这种不光彩的事情,有且只有一次!”
向纪纯、莫书清、李里等人纷纷大笑。
杨霄闻着笑声出来:“你们又遇到什么好事,那么高兴?”
谭凯正了脸色说:“正在讨论过年费的事情,想起当年办小报的经历。”
杨霄也跟着乐了:“今年下半年杂志销量大有起色,大家辛苦了。我与老谭商量一下,看看发多少过年费合适!”
然后转头问徐开洪:“李爷爷,杂志现在的库存还有多少?”
李里立即回答:“还有五千册。”
一月刊首印三万册,已发出25000册,库存告急。
杨霄立即决定:“加印一万册!”
她有预感,本期销量或许能上五万册。但不敢一上来就加印太多。
李里点头,亲自去印刷厂交代。
徐开洪整理了一页新的订单,招呼陆奇和向纪纯帮忙去仓库提货。
路上,陆奇很好奇:“老向,当时小报那么赚钱,为何不多搞几份?说不定一定的人工、物料成本都回来了。”
向纪纯脸色坚定的说:“那只是小道。本来也只是为了解决过年费的问题。我们是一家科幻杂志,最终还是得将重心放在科幻作品。包括效益书也是一时的无奈之举罢了。”
说完,他一脸认真的对陆奇说:“陆奇,你在科幻小说的天赋非常好,不要辜负。希望你还有你的小说能带领杂志走上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