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基本结论
20世纪30~40年代,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农户极端贫困,背上了沉重的债务,不少地方的农户家庭经济已成为负债经济,农户挣扎在死亡线上。
农户借贷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家庭非生产性支出的急切需要,弥补家庭收支亏空是借贷的主因,生活性借贷需求是主要的借贷需求。农户的生产性借贷需求所占比例较低。
不同阶层农户在借贷需求上存在明显差异。地主、富裕中农及中农家庭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试图扩大生产经营,因而生产性借贷需求较多。富裕中农及中农家庭生产性借贷需求的显著特点是购置田地的借债需求强烈,其次是为经商借债需求急迫,他们是农村有借贷需求家庭的主体。而贫农、雇农等贫穷家庭,缺少耕地,缺乏耕畜,自我经营较少,而受雇于人较多,因而,生产性借贷需求较少,而生活性借贷需求较多。
[1] 宫玉松:《三十年代农村金融危机述论》,《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4期。
[2] 宫玉松:《三十年代农村金融危机述论》,《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4期。
[3] 李金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人民出版社,2003,第63~66页。
[4]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第94~96页。
[5] 李宏略:《数字中的农家生活》,《东方杂志》1934年第31卷第7号。
[6] 李金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人民出版社,2003,第63~66页。
[7]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第188页。
[8] 中央农业实验所:《农情报告》1934年第2卷第4期,第30页。
[9] 章乃器:《中国货币金融问题》,生活书店,1936,第279页。转引自李金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人民出版社,2003,第54页。
[10] 马札亚尔:《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神州国光出版社,1932,第426页。转引自李金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4页。
[11] 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大学出版社,民国二十二年,第735、736页。
[12] 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大学出版社,民国二十二年,第735、7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