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六书理论是汉代学者研究小篆字体之后,继承前人说法而总结归纳出的有关汉字造字结构规律的理论学说,基本上涵盖了大部分汉字造字结构的状况,是汉代学者对文字学理论的重大贡献。然而,由于汉字出于众人之手,经历了不同时代,在汉文化圈的不同地区流传,形体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等阶段的演变甚至讹变,要用六书理论来分析所有汉字,难免有不够穷尽的地方。虽然后代学者对六书理论进行了不断修改和补充,使之细目多达数十类,但仍然不能尽合所有汉字。因此,六书理论是一个有着较大局限的理论学说。这主要是因为,不是先有六书理论然后按照它的条例进行造字,而是先有造字实践然后才有在这个基础上总结出的一些规律和特点。
自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中系统阐释六书理论以来,历朝历代学者通过各种尝试和努力,试图修正其中不尽完善的地方。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完全超越六书理论而涵盖全部汉字结构的理论学说。因此,六书理论仍然是我们分析汉字造字本义及其结构规律的主要工具。明代文字学学者赵撝谦在郑樵《通志·六书略》、张有《复古编》等著述的基础上,苦心钻研许慎《说文》之要,对自己所收集的古文字资料加以精心考证,以当时的吴音为标准,结合文字的“音、形、义”三要素,对《六书本义》所收录的一千三百字给予了细致分析和阐释,形成鸿篇巨制《六书本义》。赵撝谦在其著述《六书本义》中,系统阐述了自己对六书理论的独到见解和看法,并提出了一些新颖观点,对我们今天研究汉字仍然具有着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赵撝谦《六书本义》自刊行以来,学界对该书的评论毁誉不一,有推举的也有批评的。明代焦竑《焦氏笔乘》称其“字学最精”,《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六书本义提要》认为:“《六书本义》辨别六书之体,颇为详晰。其研索亦有苦心,故录而存之,以不没所长焉。”可见,赵撝谦《六书本义》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界所认可。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近代以来的学者对赵撝谦《六书本义》则很少给予关注,仅对其在语言学史中给予一般性介绍,如在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张其昀《“〈说文〉学”源流考略》等著述中,对赵撝谦《六书本义》只是作简要介绍,并未进行深入研究。
赵撝谦《六书本义》只是宋元明时期文字学理论研究的一个缩影,相对汉唐和清代文字学研究的盛况,宋元明时期是我国文字学发展史上的低谷时期,这一时期缺少影响深远、成就卓越的文字学著作。因此,这一阶段的文字学研究一直没有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足够重视,也很少有人对这一阶段的著作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但作为文字学史上一个特定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六书理论研究显然不应被忽视。这一时期文字学著作中所蕴含的一些思想和理论观点,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发掘。
随着文字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近20年来学者逐渐开始关注宋元明时期的文字学理论研究。党怀兴先生首开对宋元明时期六书理论研究的先河,在《宋元明六书学研究》中对赵撝谦“文字孳乳学”理论、兼书说、谐声说、假借说、转注说等问题作了一定探讨,指出了这一时期文字学理论研究的成就及不足,并对其在文字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作了中肯评价。随后,一些青年学者包括诸多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也逐渐介入这一时期的六书理论研究,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宋元明时期文字学研究的空白。
总体而言,学界对宋元明时期文字学理论专著的研究还很不够,甚至有很多有关六书理论的著作至今尚未标点出版。王宁先生屡次提出:“对宋元明以及清代前期学术史的研究要给予特别的重视,因为自清代乾嘉以来,这是一直被忽视的时代,被曲解了的时代,理清这一时代的学术家底,才能动手写通代学术史。”党怀兴先生也呼吁:“提倡学术史专书研究,清理我们的学术家底,一本一本研究清楚,为今后写好通代语言学学术史奠定扎实的学术基础。”其实,在文字学发展史上,正是因为有了宋元明时期有关六书理论研究的过渡,才有了清代文字学研究的鼎盛。
公正地评价赵撝谦及其《六书本义》所涵盖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思想是我们当代文字学学者的责任所在。一方面赵撝谦《六书本义》确实存在缺漏,另一方面一些学者墨守、维护许慎《说文》在文字学领域的宗法地位,再者学者们只看到了清代文字学研究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却忽视了宋元明时期作为汉唐到清代的过渡,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它在文字学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经过多年的苦心钻研和苦苦探索,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综合古今方家之说,尤其结合王宁先生的汉字构形学理论和苏培成先生的现代汉字学理论知识,结合王力等先生的音韵学理论知识,通过与许慎《说文》、戴侗《六书故》,以及郑樵《通志·六书略》和张有《复古编》等著述比较,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对赵撝谦《六书本义》做出综合考察和研究,试就其在汉语言文字学史上的地位给予适当评价,同时也对今后的文字学研究资以借鉴。
通过对古今学者观点的分析比较,我们对赵撝谦《六书本义》所涉猎的每一个文字学现象都给予深入分析和研究,在研究赵撝谦《六书本义》六书理论的同时,系统梳理这一时期的汉字运用情况,对照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以及现行简化汉字,厘清其中的发展脉络,以为我们更好地认识与运用汉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