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集聚、科技创新与城市经济发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 绪论

1.1 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是城市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完善。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了更早更快地引入市场机制,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央政府积极推行撤地设市和地市合并,设立了数量众多的地级市。从1983年至2003年,全国地级市数量增加170座,年几何平均增长率达到4.5%;从2004年至2020年,全国新增地级市11座。目前,全国总共有297座地级及以上城市[注]。地级市数量的迅速增加有效地推动了城市及城市体系建设,也使城市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至2022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超过65%,城市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例超过80%,城市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贡献者。在上述背景下,认识和了解城市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规律,寻求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新方式对于我国未来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本书选题的宏观背景。

城市是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地。从生产者的角度来看,城市规模扩张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即产生外部经济效应。通过集中于特定区域,生产者可以共享信息、中间投入品和基础设施,更便捷地与其他生产者进行沟通协作。城市中的人口集聚意味着更大规模的消费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前者能够推动企业扩大生产从而实现规模经济,后者则为城市提供不同类型和具有不同专业技能的劳动者,从而使劳动力市场的匹配更高效,这将进一步吸引企业和人口进入城市。然而上述模式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从长期来看是不可持续的,这是因为资本与劳动力这两种生产要素具有递减的边际收益,而城市规模的持续扩张会造成生活成本过高、基础设施供给不足、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身心健康受损和犯罪率上升等问题,从而使城市逐渐失去由集聚效应带来的优势。因此对于城市而言,需要探索能够实现长期经济发展的新方法,而这也将有助于整体经济实现长期发展。

对于以何种方式实现城市长期经济发展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回顾经济理论、观察经济现象及其发展趋势,借鉴他国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来探寻可能存在的路径。基于这一思路,本书注意到与城市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四个现象。

现象一:经济发展依靠创新驱动,创新主要发生在城市

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多年间,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投入进行驱动。由于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具有递减的边际收益,最终会使人均产出水平趋于稳定[注],因此长期中的经济产出增长需要依靠技术进步来推动(Solow,1956)。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以及我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的背景下,我国的生产力水平逐渐接近全球技术前沿(global technology frontier),继续通过学习和采用他国先进技术所能够带来的技术进步空间将更加有限,因此在未来,我国的技术进步将更多依靠自主创新来实现。

众多观察和研究显示,城市是最重要的创新发源地(Florida,2017)。城市对于推动创新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这些优势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①城市基础设施使知识的传播与获取效率大大提高,从而促进人力资本积累(Glaeser and Resseger,2010),这为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坚实基础。②人口在城市中的集聚使人际交流更为便利,为人们提供了进行思想碰撞从而创造新知识的契机。③城市是产业的集聚地,这为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测试、制造和推广提供了动机与条件。

从2008年至今,我国已有78座城市成为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这些城市希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创新促进经济结构升级,实现城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现象二:金融产业表现出高度城市化和中心化的集聚倾向

金融行业的产生和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发展能够通过促进资本积累、优化资源配置和优化信贷等途径推动经济发展(Goldsmith,1969;King and Levine,1993;Levine,2004)。在金融发展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一个新的趋势逐渐呈现,这就是金融集聚(financial agglomeration或financial clustering)。金融集聚是金融产业以及金融资源集中于特定区域或空间的现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深化,金融资本在国际的流动以及跨国金融活动更加频繁,而金融业务的发展也进一步表现出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特征。在这一背景下,伦敦、纽约、中国香港、东京和新加坡等城市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而中国的上海、深圳和北京等城市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加。

截至2017年底,我国已有33座城市以地方政府文件形式明确地提出建设国际级、国家级或区域金融中心城市。这些城市希望以建设金融中心的方式提升城市金融资源体量、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方面的支持,并以此吸引其他生产要素的流入。

现象三: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城市既是金融中心也是创新型城市

英国智囊机构Z/Yen集团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China Development Institute)联合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简称GFCI)是全球金融中心的主要评价参考之一,该指数首次发布于2007年。2023年3月,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第33期发布,在这一期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位列第一的城市是纽约,伦敦和新加坡紧随其后,排名进入前十五位的城市还有香港、旧金山、洛杉矶、上海、芝加哥、波士顿、首尔、华盛顿特区、深圳、北京、巴黎和悉尼。中国有七座城市进入前50位,分别为香港(4位)、上海(7位)、深圳(12位)、北京(13位)、广州(34位)、青岛(36位)和成都(44位)。

澳大利亚智囊机构2thinknow编制了创新型城市指数(Innovation CitiesTM Index),该指数从网络化市场、人力基础设施和文化资产三个方面对全球重要城市进行考察、评分和排名。该指数同样首次发布于2007年。2022年度的指数排名显示,全球最具有创新性的城市是东京,伦敦与纽约也位列前三。排进前十五位的城市还有巴黎、新加坡、洛杉矶、波士顿、首尔、旧金山-圣何塞、休斯敦、柏林、芝加哥、斯德哥尔摩、迪拜和多伦多。中国有两座城市进入前50位,分别为北京(28位)和上海(46位)。

表1-1列举了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前50位的城市以及创新型城市指数排名前50位的城市;在两项指数排名中都进入前50位的城市名称以加粗字体标示。尽管排名的计算方式,尤其是指标选择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观性,但是依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真实情况。对比两项城市排名可以观察到:有34座城市同时进入两组排名的前50位,这些城市既是领先的金融中心,也是领先的创新型城市,其中以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巴黎为代表。纽约和伦敦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其创新指数排名同样位列前三,而在世界范围内闻名遐迩的科技创新中心“硅谷”的所在地旧金山(旧金山-圣何塞地区)在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也位于前列。

表1-1 2022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和创新型城市指数排名

续表

现象四:中国特色的城市管理体系

我国的城市管理体系与其他国家相比独具特色,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最为广泛的社会语境下,我国的“城市”实际上是指作为行政区划建制的市,而“行政建制”意味着在以城市为对象的研究中需要考虑行政权力和行政区划等级制度可能造成的影响。第二,与西方工业化国家主要由生产力发展和资本所驱动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过程不同,我国的城市化是一个主要由中央和地方所掌握的资源和行政权力驱动的自上而下的过程。自20世纪80年代城市管理体系实行“市管县”体制起,我国新设立了众多地级市,并一直实施较为频繁的行政区划调整。第三,在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制度下,城市发展表现出“行政区经济”的现象,地方政府为了实现所辖行政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相互之间展开对行政区域面积、人口和经济资源的竞争,这常常导致不同区域发展政策趋于同质化,我国众多城市提出建设金融中心和创新型城市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城市间政策竞争的结果。中国特色的城市管理体系意味着在分析中国经济问题,尤其是区域经济问题时,除了借鉴经济理论与他国经验,还应当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