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的“神圣叙述”:南方民族创世神话阐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楚地籍载与口传“神圣叙事”

楚地关于创世的叙述,记载于古籍里,也留存在出土的帛书、竹简中,相互映衬,相互补充,不断发展,不断丰富。它们组合起来,形成了楚地创世叙事的长长的链条。如果做一下盘点的话,可以举出这样一些例子。

春秋晚期,出生于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一说安徽涡阳)的老子留下不朽的著作《老子》,与《周易·系辞》里的“太极”“两仪”说相通,作者以道、气、阴阳以及神秘数字一、二、三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留下意蕴无穷的名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1993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荆门市郭店村一座约为战国中期的楚墓(一号楚墓)发掘出一批竹简,其中被列为传本《老子》佚文的《太一生水》,又提出天地万物“水本水化说”:“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

战国中晚期,出生于楚地东北蒙(今河南商丘北,一说安徽蒙城)的庄子进一步发挥了“气本”“气化”说,并把它具体扩展到人:“人之生,气之聚也……通天下一气耳。”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万物皆化”,“以不同形相禅”。在谈到自己要“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时,提出要“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庄子》)这里的“造物者”,是在现存汉文典籍中最早出现的创世主体的形象。但造物者如何“造物”,书中没有更多涉及。

战国晚期,诗人屈原留下奇文《天问》,一口气提出一百多个问题,追溯天地、日月、山川、灵异……其中大概依据《周易》《老子》等以及民间流传,直问混沌的“极”、阴阳的“本”:“冥昭瞢暗,谁能极之?……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并进而寻觅造物者的形象,直问天地“孰营度”“孰初作”:“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似乎与屈原《天问》发问衔接很紧,1942年9月,湖南长沙东南郊子弹库一座约为战国中晚期的楚墓遭到盗掘,出土一卷帛书,其中一段直接与“孰营度”“孰初作”相关联:雷霆闪电之中,雹戏(伏羲)诞生了。他与“女皇”结为夫妻,生下四子治理天地,厘定空间时间秩序……于是,传统的阴阳进一步演化为中华远祖伏羲夫妻,天地自然生成加入了远祖的创造。

公元前223年,秦军破楚,楚国灭亡。两年以后,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建立历史上第一个集权制的中央大帝国。但秦室帝祚短促,不久又为更强大的汉王朝所代替。汉起于楚地,汉高祖刘邦极为重视楚地文化,如《汉书·礼乐志》所载:“高祖乐楚声。”此“乐”延及汉初几个皇帝,楚地文化包括创世叙事也延续下来。至汉武帝时的《淮南子》,关于气化、关于神创都有了进一步的表述。《天文训》曰:“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精神训》曰:“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

三国时,出现了吴国人徐整《三五历纪》、《五运历年纪》(此书作者尚存疑)所载盘古神话。似乎建构于传统文化关于人“气本”“气化”“万物皆化”的基础上,《三五历纪》首把宇宙的混沌状态描述成“鸡子”,以之孕育出最早的神或人:“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五运历年纪》首现“肢体化解”创世:“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

至此,南方各种形式的关于创世的叙述,比较完整地展示出来。这些叙述,从各自本身来看,都具有比较深刻的内涵;从彼此联系来看,似乎时时有一个隐形结构隐现其中,需要细细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