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金石萃編》成書前的清代金石學
“金石之學,肇於漢,盛於宋,而中衰於元、明。入清以後,百年之間,海內漸定,群治樸學,而斯學乃復興焉。”[1]乾嘉考據之學大興,金石學成一時顯學,《書林藻鑒》:“文字獄甚嚴,通人學士,含毫結舌,無處慮其志意,因究心於考古。小學既昌,談者群藉金石以為證經訂史之具。”[2]當時較為有名的金石學者有吳玉搢、翁方綱、錢大昕、畢沅、阮元、孫星衍、邢澍、王昶、陸耀遹、吳榮光、武億、趙紹祖、瞿中溶、劉喜海、吳式芬、李遇孫等人,他們或淹通經史,或精於小學,或篤嗜鑒賞。王昶無疑是清代金石學中承前啟後的代表人物[3],上承惠定宇,下啟王紹蘭,博淹經史,其所著《金石萃編》“囊括包舉,文無不載,考訂無遺,上溯夏商,下迄遼元,足跡遍萬千餘里,收藏溯兩千餘年,積累至一千五百餘通”[4]。《金石萃編》在清代金石學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經典地位的確立,一方面是其特殊的體例以及豐富的內容決定的;另一方面,也與其後大量續補著作的努力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