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第4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区域文化与文学理论

主持人:黄健

主持人语:

区域文化与文学,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学术话题。但唯有争议,方能激发其内生与发展的活力。贾振勇教授认为,其理论建构的限度与可能性,主要体现在研究的边界、区域文学共性与个性关系等层面。他主张:应该从文化的单元中、在比较的平台上,挖掘、整理与建构区域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比如家族相似性原则、在普遍性中寻找独特性原则、全球化语境与区域禀性互文性原则;比如不完全归纳逻辑、印象式把握、感觉式描述和经验式概括等方法论问题。而“区域”一语明确的空间指向,使研究者往往习惯于无意之间忽视文学是时间艺术。贾玮副教授通过对“昆德拉现象”的解析,指出这种文学活动,不但在创作层面展现了时间的拓扑结构,而且拓展了区域的内在视阈,其特殊性正是深化区域文学研究的重要契机。

由此可见,区域文化与文学的关系值得深入探讨,如区域文化究竟在什么层面上,在哪些方面与文学发生一种怎样的关系,二者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内在关联?本辑的其余三篇文章,对此有所探讨。任传印博士(后)以中华区域文化与现当代佛教文学为例,深入探讨了区域文化与佛教文学的内在联系,重点从现代社会转型、意义重构以及全球文明互鉴等问题的角度,对二者在多层面产生关联的特点、内容与可能性,予以理论探讨和解析,同时也反观区域文化与现当代佛教文学的生成发展的脉络和美学价值。王佳黎博士则以创造社文学创作为例,重点以区域空间移位、转换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联为题,指出随着区域空间的移位,新的地理环境与精神气候,新的文化与风尚将会对作家的创作产生影响,尤其是会对作家的创作观念产生影响,其中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激活了作家的创作思维,从而催生了新的文学创作。而徐旭敏博士则以“京派作家群”创作为例,通过对区域文化基质与文学创作之间的精神关联和影响的探讨,特别是对作家的创作风格产生影响的探讨,认为文学和区域文化的关系是一种精神血缘的关系。特别是当作家出于其个性的考虑,选择与自己精神气质投合的居住地,其文化和作家创作之间的互动将会显得更加的密切和自觉。当作家出生和成长于某一地,或开始融入某一地,尤其是熟悉并融入这个地方的日常性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时,其性格气质也将在日积月累的影响中,与此地的文化建立无法割舍的联系,并会或隐或显地在创作中表现出来。当作家形成其独有的美学风格时,这种具有深远意义的区域文化基质将对其创作的美学风格,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几篇文章以点带面,分析细致,论述翔实,有理有据,值得一读,希望能够引起学界的关注和争鸣,共同将区域文化与文学之间的内在关联和规律特征作更深入、更精细、更科学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