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戏仿文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在当代文学和文化语境中,对“戏仿”的形式、功能、意义、审美的探讨大致从以下几个层面进入。

1.中国当代戏仿叙事的源起与泛化。“戏仿”在新时期文学阶段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与政治、时代、文化等诸多因素相关联。文学中的“戏仿”现象既复杂又暧昧,它是在怎样的文化及文本的现实背景下“现身”新时期的文坛,又如何经历了“泛化”的过程,这些问题需要本着“回到历史本身”的态度做深入探讨。

2.语言修辞层面。戏仿首先是作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特殊语言修辞技巧而存在的,其具体表达方式伴随不同语境而发生。在语言戏仿的类型中,小至局部的语言修辞技巧,如对某种特殊语气、词语、句式的戏仿,大到对某位作家的语言风格或者一个时代的总体话语特征的戏仿,语言戏仿呈现出不同的类型,每一种类型具有不同的精神和意义指向。

3.文体结构层面。本书在这部分所探讨的戏仿从局部的语言修辞层面上升到整个文本结构层面,戏仿成为文本的形式特点、结构原则,并且浸透到小说的叙述立意、叙述情境中。当文学创作呈现出戏仿的结构原则时,有许多不同的类型,如神话传说的戏仿、通俗文类的戏仿、经典叙述模式的戏仿、官史文本的戏仿等,并体现出新“故事新编”的文体结构模式。

4.文化层面。这是戏仿文体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条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为文体提供了丰富深刻的文化场域,并对作家主体的精神结构、思维方式、情感体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戏仿在经历了新时期之初“先锋”性探索实践之后,在20世纪90年代走向成熟和多元化,进入21世纪后俨然成为“大众文化”的关键词。本书将从大众文化视角探讨戏仿的存在与价值。本书对于新时期以来文学艺术中戏仿的论述将沿着上述几重维度展开,基本遵循从叙事语言到文本结构再到文化层面的逻辑分析体系。

从以上对于戏仿研究现状的梳理来看,几种思路和角度各有优缺点。叙事学的角度虽然能较深入揭示戏仿作品中的叙事特色,但易忽视作家的心理机制。文体学或文化学的研究方法也各有侧重。基于此,本书广泛吸纳叙事学、语言学、文化研究、新批评等方法,对中国当代文学艺术中的戏仿实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透视和研究。


[1][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

[2]Margaret A.Rose,Parody:Ancient,Modern and Postmoder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p.8.

[3][美]A.P.欣奇利夫、菲利普·汤姆森、约翰·D.江普:《荒诞·怪诞·滑稽》,杜争鸣、张长春等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24页。北京昆仑出版社在1992年出版了文学批评术语丛书,其中第2辑收录了约翰·邓普《论滑稽模仿》一书,此书实际上是从上述三人合著的《荒诞·怪诞·滑稽》一书中将“滑稽”一章单辟成一本小册子,内容基本相同,因译者不同,译法稍有差别。

[4][俄]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等:《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方珊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7页。

[5][荷兰]佛克马、易布思:《二十世纪文学理论》,林书武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3页。

[6][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5卷,白春仁、顾亚铃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45页。

[7][法]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8][法]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页。

[9]Simon Dentith,Parody,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Press,2000.

[10][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陈清侨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400—401页。

[11][英]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华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页。

[12][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13][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

[14][美]约翰·邓普:《论滑稽模仿》,项龙译,昆仑出版社1992年版,第52页。

[15]范伯群:《中国通俗文学史》下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69页。

[16]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17]刘康:《对话的喧声——巴赫金的转型文化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70页。

[18]刘恪:《先锋小说技巧讲堂》,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213页。

[19][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3页。

[20]陶东风:《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页。

[21]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22]Linda Hutcheon,A Theory of Parody:The Teachings of Twentieth-Century Art Forms,Urbana a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2000,p.32.

[23]胡全生:《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132页。

[24]江宁康:《元小说:作者与文本的对话》,《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第3期;赵毅衡:《后现代派小说的判别标准》,《外国文学评论》1993年第4期;殷企平:《元小说的背景和特征》,《杭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25]赵毅衡:《礼教下延之后——中国文化批判诸问题》,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03页。

[26]吴亮:《马原的叙事圈套》,《当代作家评论》1987年第3期。

[27][美]艾布拉姆斯:《欧美文学术语词典》,朱金鹏、朱荔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0页。

[28]王先霈、王又平:《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96页。

[29]赵毅衡:《礼教下延之后——中国文化批判诸问题》,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98—201页。

[30][加]琳达·哈琴:《后现代主义诗学:历史·理论·小说》,李杨、李锋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5页。

[31]Linda Hutcheon,A Theory of ParodyThe Teachings of Twentieth-Century Art Forms,Urbana a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2000.

[32]Simon Dentith,Parody,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Press,2000.

[33][加]诺斯罗普·弗莱:《批评的剖析》,陈慧、袁宪军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208—209页。

[34]王岳川、尚水:《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8页。

[35]胡全生:《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事结构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王洪岳:《后现代主义小说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祖国颂:《小说叙事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6]刘恪:《先锋小说技巧讲堂》,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213页;王洪岳:《反讽与戏仿——现代主义小说技巧论之一》,《创作评谭》2005年第4期。

[37]郑家建:《戏拟—— 〈故事新编〉 语言研究》,《鲁迅研究月刊》1998年第12期。

[38]赵毅衡:《非语义化凯旋——细读余华》,《当代作家评论》1991年第2期。

[39]赵宪章:《超文性戏仿文体解读》,《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3期。

[40]王爱松:《重写与戏仿:九十年代小说创作的新趋势》,《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41]郜元宝:《戏弄与谋杀:追忆乌托邦的一种语言策略——诡论王蒙》,《作家》1994年第2期。

[42]张清华、程大志:《由语言通向历史——论作为“历史小说家”的王朔》,《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43]陶东风:《论王蒙的“狂欢体”写作》,《文学报》2000年8月3日第3版。

[44]王一川:《汉语形象美学引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1页。

[45]夏泽安:《论大众消费语境之下中国影视的戏仿之风》,《齐鲁艺苑》2007年第5期;修倜:《“戏仿”的喜剧性动因与创造性建构——以中国当代影视喜剧为例》,《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唐珊:《论恶搞行为在中国当代大众文化中的生存状态》,《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46]刘康:《对话的喧声——巴赫金的转型文化理论》,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70页。

[47]林元富:《论伊什梅尔·里德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戏仿艺术》,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8]陈后亮:《琳达·哈钦后现代主义诗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1年。

[49]刘桂茹:《先锋与暧昧——中国当代文学的“戏仿”现象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0]妥建清:《马克思的戏仿论探蠡》,《文学评论》201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