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在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1]格局中,荆楚文化作为其间独树一帜的地域文化,自先秦之际起便绘就出一幅精彩纷呈、璀璨夺目的历史画卷,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历史悠久的荆楚大地钟灵毓秀、融通多元、神秘浪漫,其所“蕴含的进取精神、开放气度、创新意识、和谐理念、爱国情怀、诚信品格,是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生动体现”[2]。早在2018年,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印度总理莫迪在武汉进行非正式会晤时就明确指出:“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3]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并深入阐释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这五大突出特性作为中华文明的“精准画像”,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荆楚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价值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现代化浪潮之下,我国面临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自然与社会文化生态演变、西方思潮渗透与传统文化价值冲突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中华民族文化传承、民族记忆延续的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冲击,民族记忆功能正在逐步衰退,中华文化遗产也在不断老化、消失之中,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则以一种远离多样性、差异性和文化特色的方式逐渐失去了自身的记忆。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荆楚大地上越来越多古老的建筑、街巷,传统的戏曲、歌舞、手工技艺等正在慢慢消退出历史的舞台,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失去了传承的土壤,凝结于这片地域之上的历史经验与传统智慧被深藏于人们的记忆深处,因承载其记忆的传统载体日渐老化、时隔久远而日益艰涩难懂,或因信息时代的记忆过载,以及后现代“历史无意识”的大众记忆淡漠影响而深陷活化传承的危机[4]。
与此同时,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又遭遇全面数字化的转型,这给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十四五”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深入推进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全面启动的政策支持下,“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离不开对荆楚文化标识的提炼与传播,也离不开对荆楚记忆的深层唤醒,从而以此记忆增强中华文明的多元传播力和整体影响力。因此,从数字中国建设的宏观视野,将荆楚文化的记忆建构研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整体框架之中,这既是当前我国文化理论研究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也是荆楚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