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锁定朱标,朱元璋慌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这个说书人,图穷匕见了吧?

朱元璋回首问道:“此书场之主,可是凤阳府陆家之人?”

蒋瓛回禀:“正是。场中那说书者,名唤陆澜,乃凤阳府陆家三少爷,定远侯陆亨之孙。”

陆亨?

朱元璋脑海中浮现一人,精明干练,助他打下江山,贡献良多。

脸色稍有缓和。

“陆家乃凤阳大族,家境殷实,何至于到京师说书?”

蒋瓛道:“此子在濠州声名狼藉,去年来到京师,不是求取功名,却成为一名商人,创办陆氏货铺,开设八卦书场。”

随后,他补充道:“此子还是韩国公的孙女婿,在大婚当晚出走,便不曾回过濠州。”

嗯?

竟然是他?

朱元璋脸色骤变。

陆亨有十多个孙子,他未曾将说书之人与李善长的孙女婿联系起来。

他怒目瞪向蒋瓛,喝道:“禀报要事,不可支离破碎!”

蒋瓛只觉心底一寒,背上冷汗直冒,急忙叩头请罪。

李善长孙女婿逃婚之事,朱元璋去年便有所耳闻。

他设锦衣卫,其中一项要务便是搜集情报,监视地方官员与豪强势力。

李善长及凤阳府的各大家族,更是重点监视对象。

皆因凤阳府乃龙兴之地,亦是他祖坟所在。

而李善长,曾为文官之首,势力遍布朝野。

去年三月,锦衣卫奏报,定远侯多次提亲,终获李善长应允,两家结为姻亲。

岂料,大婚当夜,新郎逃婚。

此事瞬间轰动朝野,沦为笑柄。

李善长颜面尽失,恼羞成怒,遂气势汹汹,上门问罪。

陆亨却百般推脱,称毫不知情。

李善长盛怒之下,欲动用权势对付陆家。

关键时刻,其孙女,就是陆澜的新婚妻子,出面阻拦。

她坚定站在陆家一方。

李善长无可奈何,只得拂袖而去。

李家那丫头,却一直留在陆家,尽心侍奉长辈,很快便赢得陆家上下认可。

正因这丫头从中斡旋,李家将此事压下,不久便无人再提。

朱元璋暗自思忖。

李善长在朝中门生故吏众多,虽身处濠州,却仍能兴风作浪,令他忌惮不已。

如今,李善长派其孙女婿来京师活动,所为何事?

莫非要妖言惑众,掌控舆情?

朱元璋望向书场中央的陆澜,凝神细听说书。

不久,他对解缙道:“大绅,你饱读史书,陆澜所讲内容,与史书记载可有出入?”

解缙沉思片刻,答道:“此人讲述曹操北征乌桓之事,史书确有记载,并无大的偏差。

至于曹丕纳甄氏之事,《魏略》、《世语》均有记载,只是,不如他讲得这般详尽生动。”

朱元璋点点头。

随即,目光一闪,对蒋瓛道:“此场开业两月有余,可曾有过议政之举?”

依《大明律》规定,诸人皆可直言,但生员(读书人)除外。

也就是说,普通百姓可以自由表达意见,但读书人被禁止议论朝政。

朱元璋自小家境贫困,对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深恶痛绝。

贪官污吏皆是满腹心机的读书人。

在他看来,对读书人要严防死守。

蒋瓛小心答道:“此人只讲述演义和历史故事,从不曾议政。”

朱元璋百思不得其解。

此人不议政,便不是妄图引导舆论。

他逃婚至京师,开设如此豪华的说书场,入不敷出,究竟意欲何为?

莫非是李善长的计策?

对于读书人的狡诈心机,他向来是以不变应万变。

一个字:杀!

但陆澜身份特殊,没有确切罪证,贸然杀之,恐会令时局动荡。

此时,陆澜正在讲述郭嘉遗计定辽东的故事。

其言辞生动,神情动作惟妙惟肖,引得朱元璋专注聆听。

辽东、北征,这些词触动了他敏感的神经。

曹魏的北方,来自辽东的威胁,而明朝的北方,则是北元的蒙古铁骑。

朱元璋一直认为,蒙古骑兵始终是明朝最大的威胁。

明朝建国后,他分别于洪武三年、五年、十四年、二十年、二十一年下令北征。

前四次北征,都取得了胜利,收复辽东,将北元赶到漠北,却未给予致命打击。

今年三月,他将十五万大军交给蓝玉,命其“倍道前进,直抵虏廷”。

彻底击溃北元残余势力,在此一举。

蓝玉率领军队,从大宁(今内蒙古宁城西)出发,一路攻击至庆州(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索布力嘎)。

探子来报,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驻扎在捕鱼儿海(今贝加尔湖),蓝玉遂引兵进击。

朱元璋一直关注着北征进程,食不知味。

不知道蓝玉在捕鱼儿海战况如何?

朱元璋一边听书,一边思索。

他未曾读过史书,对陆澜提及的郭嘉,仅有模糊印象,听过其“十胜十败论”,知晓其为曹操极为倚重的谋士。

谋士?

他忆起自己创业以来的主要谋士。

献计“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朱升,善于战略谋划的李善长,精于军事与政治谋略的刘基。

如今,朱升及刘基皆已离世,只剩七十四岁的李善长。

只是这李善长年事已高,却仍心系朝堂,令他恼怒不已。

【...是夜,曹操宿于冀州城东角楼,凭栏仰观天文,他对荀攸道:“南方旺气灿然,恐未可图也。”荀攸答道:“以丞相天威,何所不服?”忽地,一道金光,从地而起。荀攸大惊:“此必有宝于地下!”曹操随即下楼,令人随光掘之。不知所得何物?且听下文分解!】

陆澜说罢,向八方依次行礼。

书场中,呼喊声、鼓掌声,此起彼伏。

陆澜双手高举,场内顿时安静。

“诸位客官,接下来,会有一个历史人物小故事,敬请静候片刻!”

场内听众,纷纷高声呼叫,起立鼓掌。

朱元璋惊诧问道:“众人为何如此激动?”

蒋瓛神色也有些兴奋,答道:“随后会有音乐演奏和舞蹈,皆极为新颖。再者,此历史人物小故事不定期出现,皆与即将发生之事相关,极为灵验,京师之人视作预言。”

朱元璋脸色骤变。

预言来自阴阳术数,极易迷惑民众。

他心中冷笑。

什么预言,分明是煽动人心!

这个说书人,图穷匕见了吧?

此时。

书场中央,十二名歌妓奏起一首悠扬动人的曲子。

一群歌妓登场,翩翩起舞。

朱元璋细看,此等舞蹈,从未见过。

细听,此曲也从未听过,只觉婉转缠绵,悦耳至极。

朱元璋冷哼一声:“靡靡之音!”

他转头看向蒋瓛:“究竟是何传言,有何神奇之处?为何未及时奏报?”

蒋瓛满脸通红,额头瞬间冒出黄豆大的汗珠。

解缙见状,帮忙解围道:“此传言,微臣也有所耳闻,应是阴阳术数,神乎其神,似有人牵强附会,不足为信。”

蒋瓛急忙附和:“正是,卑职正在查证,待查清便上报。”

朱元璋扫视二人一眼,心中反倒涌起一丝好奇:

“详细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