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章 大明副皇帝朱标
朱元璋望向蒋瓛,问道:“太子常来此地?”
“正是。”
朱元璋顿时惊觉,自己竟不知儿子行踪。
锦衣卫监视百官及地方豪强,太子自然不在监视之列。
因胡惟庸案、空印案和郭桓案,朱元璋大肆牵连,诛杀众多,而太子为人宽仁,多次劝谏,父子俩时有争执。
但洪武十年,他已下令诸官奏事先启太子。
洪武十三年废除中书省及丞相职位后,他直管六部,工作量剧增。
每日黎明即起批阅奏折,直至夜晚,每日需批阅数百件。
还幸有太子监国,分担不少政务。
太子朱标,实则大明副皇帝。
然而,太子宽仁守礼,与自己政见多有相悖,二人常在朝堂争执。
朱元璋暗自叹息,他亦理解太子压力,深陷父亲强权铁血与自身宽怀的矛盾。
每日来听书放松心情,倒也不错。
此时,解缙道:“太子日理万机,每日前来听书,可劳逸结合。且这陆澜说书时,常剖析历史上的治国理念,对太子有益。”
朱元璋诧异看他一眼:“大绅,你也常来听书?”
“正是,微臣殿试之后,每日必来,从中汲取诸多治国方略。”
“只是,”他举目四顾,“微臣首次来雅间听书。”
解缙之言,勾起朱元璋好奇。
来听书消遣,还能学治国方略?
他饶有兴致问道:“比如呢?”
“今晚讲北征乌桓及计定辽东,说书人讲曹操平定乌桓后采取的治理措施,以及对辽东政策,微臣听后感悟颇深。”
朱元璋点头,心中对陆澜杀意,顿时减了许多。
此子虽动机不明,但能舒缓太子心情,还能潜移默化传授治国之道,也算有用,暂且留他性命。
不过,必须弄清其真实意图。
让动机不明之人,有机会接触太子,他实在不安。
思量片刻,他命蒋瓛彻查陆澜来到京师后的所作所为,以及八卦书场的所有情况。
并长期包下此雅间,让解缙每日来听书,设法与陆澜交往,及时了解其动向。
务必弄清其开设说书场的真正目的。
解缙心中大喜,忙谢恩领命。
他虽出身士绅家庭,但身为小官,俸禄微薄,若每日来此听书,难以负担。
如今奉旨免费听书,何乐而不为?
况且,他自觉对皇帝交办任务,完成的难度不大。
他自认满腹经纶,与陆澜年纪相仿,且自己身为新科进士,与此绔纨交往,定可轻松拿捏。
......
门口的侍卫,将陆澜带入乾甲号雅间。
陆澜上前行礼:“在下陆澜,来自凤阳府陆家,定远侯之孙。”
说罢,抬头打量房中之人。
雅间内坐着四个人,他们没坐在珠帘前的椅子上,而是坐在后面的四方桌前。
最尊贵的北位,端坐着一个三十多岁之人,身穿便服,文静儒雅。
李景隆坐东位,另外两名身穿便服之人分坐西、南位,年约二三十岁。
四人皆回礼,李景隆示意侍卫搬张椅子放在他旁边,让陆澜坐下。
陆澜忙道:“不敢,在下站着回话即可。”
李景隆笑道:“我从前见定远侯,都尊称为陆爷爷,你我平辈论交。日后,我等唤你贤弟,你唤我等兄长。贤弟,坐下吧。”
陆澜告罪,侧身坐下。
话已至此,恭敬不如从命,再推脱就显得矫情了。
李景隆逐一为陆澜介绍其他三人。
北位是朱公子,西位是常公子,南位是马公子。
陆澜逐一行礼,神态谦逊:“朱兄,常兄,马兄。”
他心中暗喜,北位朱公子,必是朱标无疑。
朱标生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现年三十三岁。
眼前这位朱公子,略显成熟,温文尔雅,果有仁君气质。
西位的常公子,必是常遇春之子。
常遇春的长子常茂,去年被贬去广西,不知眼前这位常公子,是常遇春的第二子,还是第三子。
至于马公子,不知是谁。
他搜索了洪武年间的历史,似乎没有姓马的主要官员。
也许是一名新进士或翰林院的小官吧。
朱元璋时常指派一些新进士或翰林院官员为太子侍读。
这时,李景隆道:“我等听书两月有余,对贤弟讲的三国故事,心驰神往,今晚特邀贤弟一聚,畅所欲言,贤弟不必拘谨。”
陆澜抱拳道:“承蒙曹公垂询,诸位公子不弃,在下受宠若惊,自当知无不言。”
马公子率先开口:“今晚陆弟讲曹操征服乌桓后,采取一系列治理方略,我归纳为三条,不知对否,欲与贤弟探讨。”
其一,迁乌桓二十余万人至幽州、并州,并迁汉民至乌桓故地屯田,加快民族融合。
其二,置柳城郡,设护乌桓校尉,强化中央对边疆的控制。
其三,推行民族怀柔政策,保留归附乌桓部落“因其故俗而治”,不强行改变其社会组织,并以宗室女嫁乌桓贵族阎柔、难楼等人,巩固羁縻关系。
陆澜惊异看向马公子,此人对治国理念如此熟悉,归纳总结能力竟这般强?
此人面容和蔼,目光平和,不时闪过一丝精明,气度不凡。
陆澜心中不禁叹服。
朱元璋果然对太子朱标精心栽培,其身边之人皆为帝国精英,对治国方略如此熟知。
他笑着回应:“正是,马兄善于归纳,佩服!”
马公子叹道:“曹操不愧为治国之能臣,手段相当高明!”
这时,端坐北位的朱公子开口:“贤弟,方才你讲郭嘉遗计定辽东,着重于郭嘉计谋及两军交战。
然而,曹操为何册封公孙康为襄平侯,而不顺势平定辽东?”
陆澜恭敬答道:“曹操此举,尽显政治智慧,原因有三。”
其一,曹操以统一中原为核心目标,对于辽东,采取安抚策略,方可集中力量南征。
其二,此乃曹操务实取舍的作风。
辽东地处偏远,远征成本高昂,故以政治手段替代军事征服,体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智慧。
其三,采取灵活、弹性的策略治理边疆。
对乌桓,“迁其民、用其兵”。
对辽东,“封其主、缓其地”。
灵活结合同化与羁縻,奠定曹魏边疆稳定的基础。
众人细细思量,纷纷点头。
朱公子眼中闪过一丝赞赏,道:“请教贤弟,曹操对辽东具体采取什么策略,令辽东俯首称臣?”
陆澜忙拱手行礼:“不敢当,在下岂敢受‘请教’二字?”
李景隆笑道:“我等皆无需客气,直言不讳即可。”
陆澜稍作思索,详细阐述曹操对辽东策略:
其一,屯兵威胁,以夷制夷。
曹操屯兵柳城,宣称欲征辽东,实则虚张声势,迫使公孙氏主动解决袁氏问题,避免直接开战。
之后,利用乌桓、鲜卑对公孙氏的牵制,维持边疆势力平衡。
其二,经济与军事制衡。
限制辽东与中原的盐铁贸易,削弱其军备潜力。
在幽州保留重兵,震慑公孙氏不敢异动。
其三,名义封赏,实则羁縻。
封公孙康为“左将军”、“襄平侯”,承认其对辽东的实际统治,换取名义上的臣属。
自此,辽东归为朝廷属地,公孙康顶着臣子的身份,行事便有所顾忌。
朱公子叹道:“高明!”
得到朱公子的认可,陆澜暗自欣喜。
今日初次见面,便留下好印象,未来可期。
日后说完书,都来拜会朱公子,加深彼此关系,自己便有救了,陆家也有救了。
大半个时辰后,陆澜告辞离去。
待他走后。
李景隆对马公子道:“太子,此人如何?”
原来,马公子才是太子朱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