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自澳洲归来,反清复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8章 38.埋下祸根

左懋第的奏疏虽然在南京朝堂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但是这波澜起的快,平的也快,主要还是因为朱胜机的态度太过强硬,满朝文武没有一人敢去忤逆,故而百官索性也就将此事抛诸脑后,当做什么都没有发生,什么都不知道。

短短两三日之后,这件事便好似从未发生过一般被人遗忘掉了,南京城再度恢复了往日的风平浪静,满朝文武的注意力已经全都集中在了一件事上——登基大典。

崇祯十七年八月十五,朱胜机于南京武英殿中即皇帝位,改元“光武”,他在《登极诏》中痛斥建奴侵略之恶行,发誓要“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光复大明”,是以,“北伐”便成了新朝的头等大事。

新皇登基,自然免不了要大赦天下,封赏百官,朝中文武几乎全都升了官,最少也得官升一级,因而所有人都沉浸在加官晋级的兴奋和愉悦中,便是那些本来心中反对“北伐建奴”的,此时也都对朱胜机所订立的国策阿谀奉承着应和支持。

整个南京城都是一片欢庆,不仅是百官争相庆贺,百姓们也同样张灯结彩,朱胜机这一登基,意味着大明的国祚得以延续,意味着动荡的局势总算是稳定了下来,他们总算是不用再提心吊胆,可以过安稳日子了。

因而,这段时间以来,秦淮河畔的生意自然是格外的好,夜夜繁华如同白昼,百官一下值就全都涌向了城西,一去就是通宵达旦,直到第二天天明了才醉醺醺地被仆人接回来,然后到各自的衙门里醒酒打盹儿。

对于百官这般情况,朱胜机自然早已了如指掌,但即便是朝中文武百官腐败堕落至此,对他而言,却也无关紧要,不足以让他感到丝毫的愤怒与担忧,甚至,还让他感到有些可笑。

因为朱胜机此次派人回去澳洲调兵,可不仅仅只是调兵,同时还要调拨大批的粮食、军械和物资过来,以及大量的澳洲官员和人才,用来取代大明朝廷中这些尸位素餐的废柴们。

所以,这些废柴们自甘堕落对朱胜机而言自然是好事儿,有了这送上门儿的把柄,回头儿要罢他们的官,撤他们的职,岂不方便的多?

当然,这满朝文武倒也不至于全都是些废柴混蛋,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也是有的,诸如内阁之中除钱谦益之外的另外几人,以及之前辞官未成被调职的刘宗周,还有一些是朱胜机叫不上名字的各部官员。

有这些忠于职守的人在,朝中政务自然不会停摆,同时也就可以看得出,其余那些尸位素餐者,都是些可有可无的人。

不过,此时的南京城中也没有太多的政务需要处理,朱胜机的目光主要还是放在了江北,如今,他已经加封史可法为江北总督,由总督庐、凤二府军务变成了总督江北各府军务,既是要为北伐建奴做准备,同时也是要提防建奴和大顺军的突然来袭。

史可法前往江北之前已经得到了朱胜机的授意,要着重加强徐州和淮安府两地的防务,故而他在构筑黄河防线一事上自然不敢不用心。

加之朱胜机曾经提醒过他,不可重用刘泽清,故而史可法便收缴了刘泽清的兵权,把刘泽清派到了沭阳驻扎,而他也改变了在扬州城开府的计划,转而在淮安府的府城山阳开府,留在了淮安府,盯在了刘泽清的身后。

史可法自以为如此便可万无一失,但却还是低估了刘泽清品性之恶劣,这刘泽清不仅没有因史可法接受他的投降且免除了他的罪责而对史可法感恩戴德,反倒因为如今史可法收缴他的兵权,把他从山阳赶到了沭阳而对史可法怀恨在心。

不过这件事儿倒也不能全怪刘泽清品性恶劣,也暴露出了史可法驭下之手段太过拙劣,能力不足。

那黄得功与刘泽清同为降将,且黄得功还犯有因私怨杀降(高杰)的罪过,如今都尚且没有被收缴兵权,被派往徐州驻扎,掌控整个徐州。

而刘泽清却无缘无故被收缴兵权,还被赶到了小小的沭阳驻扎,他这心里怎么可能平衡,怎么可能对史可法不心存怨恨呢?

没有手段,亦没有说出理由,自然无法使人信服,因而不仅是刘泽清心中不满,他手下的士卒自然也都同样对史可法心存不满。

他们自然想不到史可法是受到了皇上的授意,所以在他们看来,这就是史可法本人的意思,是史可法因为个人喜恶而对他们的不公对待。

刘泽清及其部下对史可法的不满与怨恨,便给接下来的事情埋下了祸根,险些让史可法在接下来与建奴的正面交锋中遭受惨败。

九月初,朱胜机登基的消息早已传到了北方,多尔衮闻讯也着了急,他再不犹豫,力排众议,决定了迁都之事,派人火速赶回盛京,去接福临,打算让福临在京师登基,与南京的大明朝廷分庭抗礼,争夺正统。

另一方面,他也打算提前南下,讨伐南京大明朝廷,以防大明在新皇帝登基之后,高举正统大旗,恢复元气,死而复生。

不过,此时建奴的部队都在追击大顺,要抽调出一支部队来南下征讨大明,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做准备的。

但在此期间,多尔衮也没有闲着,他一方面派人致书南京,以图麻痹南京大明朝廷;另一方面调动山东降将兵马南下突袭南直隶,以为大军开路。

九月十一,北上出使建奴的使团返回,抵达徐州,但回来的却只有副使陈洪范一人,更为蹊跷的是,陈洪范在抵达徐州之后便再没有继续南下,甚至连徐州城都没有进,只是派人进城将一封书信交给了驻守徐州的黄得功,让他转呈朝廷,便就此原路返回,再度北上去了。

使臣呈给朝廷的书信,黄得功自然是不敢私自拆看的,当即便派人将此信送往了山阳城,交到了史可法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