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新作者电影”的突围:刁亦男电影中的黑色空间
刁亦男执导的电影《白日焰火》于2014年获得了第64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和最佳男演员银熊奖,并在国内公映后创造了过亿的票房,真正实现了“艺术和商业的双丰收”(1)。一时之间,“打破获奖文艺片票房魔咒”之类的标题充斥于各种大众传媒的报道之中,关于如何兼顾商业性与艺术性的话题一时之间甚嚣尘上。对于“艺术和商业双丰收”的重要意义,可以从《白日焰火》的艺术呈现(黑色电影元素与作者电影定位的结合)、传播因素(包括制片模式、发行策略、排片状况、宣传策略等)以及作品的历时性语境(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代”导演(2)的独立制片之路)角度进行分析。下文将以迄今为止刁亦男独立执导的三部影片《制服》(2003)、《夜车》(2007)和《白日焰火》(2014)为例进行分析,一方面展现中国式黑色电影的视觉样貌;另一方面则将这三部电影放置于“独立制片”和“作者电影”这两个概念框架中来探寻刁亦男作为导演的转型之路。刁亦男电影中底层而边缘的“黑色”空间,在电影的空间再现与型构方面具有个案的意义:与现象性、群体化的艺术再现不同,这种“黑色”的影像空间同导演的艺术追求和制片路径具有更为紧密的关系,彰显了刁亦男作为中国当代“新作者电影”导演的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