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章 田汉:骨子里的豪情
◇纪红建
是秋天,也是一个下午。
与八年前相比,田汉故居发生了巨大变化。她不再孤单,有田汉铜像广场、戏剧雕塑园、月光湖、田汉艺术中心、国歌广场、田汉艺术学院、古戏台、戏剧艺术街、田汉文化美食街等相伴,建成了以田汉故居为核心,以国歌文化和戏剧艺术为特色的文化园。
八年前,对湖湘文艺名人故居前途无比忧虑的谭谈主席,带着摄影家周克臣,画家张奇,还有我,走上了湖湘文艺名人故居考察之路。当时谭谈主席跟我们说:“文艺名人故居,记录着一个文化代表人物的人生道路,装满了湖湘文化的精神财富,是一部书,是一杆旗,是一所学校,是一座博物馆;传播、宣传她承载的湖湘文化,能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后辈奋发图强,为湖湘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奋斗。这是一种让人‘看得见’的湖湘文化。”从那年春天开始,谭谈主席带着我们,花了几个月时间,对齐白石、贺绿汀、田汉、沈从文、丁玲等二十位湖湘文艺名家的故居,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实地考察。
那年5月中旬的一个下午,经过一丘丘绿油油的水稻田,我们来到了位于长沙县果园镇田汉村大屋组四周被绿色禾苗包围的田汉故居。
位于田野之中的田汉故居,显得十分安静与朴素。在长沙县2007年10月立的碑子上,我看到了“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等字样。石碑上还写道:“田汉故居位于长沙县果园镇田汉村大屋组。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小青瓦屋面。1898年3月12日田汉出生于此并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
当时,长沙县委宣传部负责人向我介绍,现在的田汉故居是在原来地基上重新修建的。田汉故居原来是一典型的农居,始建于1820年。它由土砖砌成,占地面积五百四十五平方米,分前后两进,共十八间房间。正堂两楹,两旁为杂屋,屋前临塘。正是在故居内,田汉阅读了《西厢记》《红楼梦》等多种书籍,直至十多岁,田汉才离开故居前往省城求学。原始的故居经历过两过灾难,第一次是自然灾害,第二次是日本人烧的。2005年下半年,长沙县文化体育局、长沙县文物管理所及果园镇田汉村等单位联合对田汉故居进行了维修改造,那也是田汉故居首次进行全面维修。当时故居的建造方案是通过市县文物考古队考察后,十分客观、严谨地设计出来的。当时整个故居建造共花了六十多万,除对故居主体及周边地区进行改造外,故居内陈列的展品也得以进一步完善。新增展品包括晚清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桌、椅、板凳、床、雕花墙等家具。田汉一百周年诞辰时铸造的大型田汉铜像也迁到了田汉故居,新增的两个陈列室内还展出了田汉各个时期的照片和话剧《关汉卿》等手稿。
长沙县委宣传部负责人还向我们介绍,去年,田汉的弟媳去世,于是唯一见证了故居变化历史的人走了。现在长沙县文物管理部门请了当地一个老百姓承担新修故居的安全保卫工作。田汉故居免费向游客开放,这里也成为长沙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虽然故居是重建的,少了原始的韵味,而且历史已经渐渐远去,但这并没有阻止我们对历史的追忆。田汉的家,祖孙三代近三十口人。这是一个朴实、勤劳而又贫苦的农民大家庭。对田汉未来的成长,有两个人物至关重要,一个是他的母亲,一个是他的舅舅易梅园。如果说田汉是田氏家庭这个“鸡窝”里飞出的一只“凤凰”,那么他的母亲易克勤便是雏凤的保护神。
如今,漫步在田汉文化园,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文化气息,映入眼帘的青山绿水、竹林绿树掩映的生态故居。故居的一边是生平介绍,一边是田汉的作品。在展厅里细细观看,我猛然间听到了雄壮激昂的国歌声。田汉的文字就是具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看得出,他骨子里带着慷慨赴死的豪情。
同时,国歌声将我们带到了那段烽火沧桑的岁月之中……新中国成立后,田汉与他的国歌也是饱经风雨。但真正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和历史考验的,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不仅是田汉的骄傲,也是长沙的骄傲,湖南的骄傲,中国的骄傲,民族的骄傲!
站在田汉故居面前,我感觉国歌那雄壮的旋律就在耳畔回响,我心中更是隆升起自豪与荣耀。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歌词作者,田汉代表了那个时代全部知识分子的选择和荣耀——那一代知识分子,真正把个人命运和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对祖国怀着深沉的大爱,对强敌抱着刻骨的大恨。
然而,令人扼腕的是,就是这样一位才情卓著的戏剧大家,最终却以悲剧结束自己辉煌的一生。1968年,七十岁的田汉在苦雨凄风中独自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