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本书内容分为上、下两篇,为便于读者阅读,下面对上、下篇内容进行扼要阐述。
一 数字内容产业概述
上篇首先对数字内容产业进行了界定,并对其起源、分类、发展阶段及产业链进行了阐述。“内容产业”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95年西方七国信息会议上被提出的。在中国,2003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数字内容产业”,并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数字内容产业的目标和举措。此后,中国各级政府从产业扶持、政策引领等方面,对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关注:2006年3月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数字内容产业”首次在国家文件中正式出现;2011年3月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数字内容产业”仍然被列入其中;2012年7月国家统计局新修订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新增加了文化新业态部分,主要包括数字内容服务中的数字动漫制作和游戏设计制作;2014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快数字内容产业发展。
数字内容产业是后工业化时代传统内容产业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结果,以文化相关产业为依托,涵盖范围非常广泛,而且还在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而不断拓展。数字内容产业各细分领域分散在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等相关行业中。目前,世界各国对数字内容产业都有自己不同的提法,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本书重点关注软件、互联网广告、动漫、网络游戏、在线教育、即时通信、手机出版、搜索引擎、网络视频、互联网期刊、电子书、数字报纸、在线音乐、博客、微博、音像制品这16个细分领域。
二 数字内容产业政策梳理
上篇第二部分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详细梳理了2006~2015年我国各级政府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文化部、工信部、教育部等产业主管部门颁布的针对数字内容产业的政策文件,共计76件。
国家政策从全局高度确立了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提出把文化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对关键性领域做出了规划指导,为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行业政策对数字内容产业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规划,并做出一系列部署安排;环北京、环上海地区以当地人才和区位优势为核心,对适合当地重点发展的细分产业给予一定的扶持。上、中、下三个层次的部署,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政策体系。
三 数字内容产业总体分析
上篇第三部分通过大量的数据对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环境、总体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分析。2007~2014年,我国网民规模由2.1亿人上升到6.4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由16%上升到47.9%;手机网民由5040万人扩大到5.57亿人。2013年智能手机普及率便达到66%,为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奠定了庞大的用户基础。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由2008年的24.5%上升至2013年的50.1%,为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我国数字内容产业中,手机出版、互联网广告、互联网期刊、电子书、数字报纸、软件、网络游戏、微博、博客、即时通信10个细分领域2010年总收入为1.46万亿元,2014年达4.09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9.4%,呈现强力发展势头;根据2010~2014年的收入规模,预计2015年这10个细分领域总收入为4.91万亿元,依此可看出2015年我国数字内容产业总体收入规模将不低于4.91万亿元。
未来,我国数字内容产业整体发展趋势为:第一,国家对数字内容产业的支持力度将持续加大,将进一步推进文化创意、软件、动漫、网络游戏、数字出版等重点数字内容领域发展,并配套出台了资金投入、财税、融资、奖励、人才等多种保障措施;第二,随着越来越多不同行业的企业投身于数字内容产业,数字内容产业链得到了极大延伸,内容提供与技术提供、平台运营等跨行业、跨领域合作不断加深,产业融合发展将更加深入;第三,移动智能终端广泛普及、移动支付更加便捷,将大大增加网民对移动内容的购买倾向,进一步推进数字内容产品向移动端发展。
四 数字内容产业细分市场分析
上篇第四部分对软件、互联网广告、动漫、网络游戏、在线教育、即时通信、手机出版、搜索引擎、网络视频、互联网期刊、电子书、数字报纸、在线音乐、博客、微博、音像制品16个数字内容产业的细分领域逐一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包括各细分领域的发展背景、定义、分类、范围、用户规模、市场结构等,并通过对各个细分领域2010~2014年的收入规模或市场规模的统计分析,预测了其2015年的收入规模或市场规模,同时给出了其年均增长率。此外,还预测了各细分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
五 数字内容企业竞争格局与投资分析
上篇第五部分详细剖析了16个数字内容细分产业的产业链以及构成产业链的各个角色主体的作用,并根据各细分产业主要企业的所在地、类型、规模、成立年限等信息进行了多维度的产业分布特点分析,并列举了各细分产业的盈利模式,由此掌握各细分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各产业环节的盈利能力。
基于政策环境、产业规模、增长速度、发展前景4个因素,同时考虑到数字内容产业各细分领域的集中度,笔者建议重点关注软件、互联网广告、在线教育、动漫、网络游戏、手机出版、网络视频7个细分领域。鉴于我国数字内容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成熟度和发展前景,笔者建议从数字内容生产、版权运营、内容服务、平台运营4个环节切入数字内容产业。
六 数字内容产业集群化发展状况分析
上篇第六部分详细介绍了数字内容产业集群化发展状况。由于数字内容产业是个新的产业概念,涉及范围很广,而且没有专门的产业分类体系,目前,国内专门的数字内容产业基地(园区)非常少见。据统计,与数字内容产业相关的12类基地及园区总量达686家以上,主要聚集在中部和东部地区地级以上城市,聚集地区一般经济较为发达,且有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
其中,高新技术园区114家,分布在全国除西藏、港澳台外的其他30个省份,已形成合理布局,具有科学城、经济技术园区、原工业区或研究机构转化、房地产商合作开发4种发展模式。数字出版产业基地13家,主要分布在环渤海和长三角等地区,覆盖了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较快的绝大部分地区,有借助既有园区优势、主业支撑带动、技术推动、龙头企业带动、一主体多园区机制5大模式。文化创意产业园350家以上,主要分布在北京、长三角、珠三角及川陕滇地区,有政府、艺术家、开发商、资源、成本、环境分别为主导的6种发展模式。动漫游戏基地43家,目前发展较好、对产业起到带动引领作用的基地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地,有产业孵化型、产业示范开发型、产业教育型3种发展类型。移动阅读基地由我国三大电信运营商占据。音乐出版基地4家,分别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和四川。影视基地110家以上,主要分布在环渤海、长三角地区,主要盈利模式有场租收入、旅游业、全产业链、主题公园、房地产开发5大类。版权示范基地11家,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等沿海地区和安徽、四川等中西部地区。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4家,分别坐落于北京、上海、成都和长沙。新媒体产业基地1家,即位于北京市大兴区的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以出版印刷业、设计创意业、影视制作业、文化休闲业为重点发展领域。新闻出版装备产业园1家,即天津国家级新闻出版装备产业园,这是一家集新闻出版装备制造、研发、生产、印刷加工、培训、交易、运营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新闻出版装备产业基地。广告产业园32家,分布在全国22个省份。
七 环京、环沪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上篇第七部分具体分析了环京、环沪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状况,包括政策环境,典型企业竞争格局,基地(园区)建设情况,区域发展现状、机遇及方向。
政策环境方面,北京市出台的相关政策构建了北京支持和鼓励软件、动漫游戏等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标志着北京扶持软件、动漫游戏等产业的政策保障体系日渐完善。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天津市《关于鼓励和扶持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政策,旨在重点扶持发展动漫游戏、新闻出版、现代传媒、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近5年出台了《上海市动漫游戏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管理办法》等16件数字内容产业相关政策,重点扶持和资助数字内容、动漫游戏、数字版权等相关产业,积极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建设。
基地(园区)建设方面,环京沪典型企业集中分布在软件、互联网广告、网络游戏等细分领域;超七成在2000年后成立;超五成企业总部设立在北京市海淀区和朝阳区;园区类型集中在动漫游戏类和文化创意类,其中,北京文化创意类园区居多、江苏动漫游戏类园区居多。
环京地区的资源、人才、科技、资本和市场等产业要素完备且配置相对合理,呈现区域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目前软件、互联网期刊、电子书、数字报纸、网络视频、在线教育等细分领域高速集聚发展。未来北京、天津、河北3个地区应抓住京津冀一体化机遇错位发展、相互促进。互联网广告、网络游戏的发展前景值得关注。
环沪地区作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构成以上海为龙头的最大“长三角经济圈”,其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在我国具有显著的带动性和引领性,目前在网络视频、动漫游戏、互联网广告等细分领域呈现集聚态势。随着上海自由贸易区成为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试点内容将从贸易业拓展到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软件等细分领域的发展会得到进一步促进。
八 数字内容典型园区分析
下篇按园区成立时间顺序对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厦门软件园、苏州国际科技园、中关村软件园、天河智慧城、中新天津生态城、白马湖生态创意城、云部落TMT产业园、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先导园区)、天津新闻出版装备产业园10个数字内容产业典型园区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内容包括各个园区的基本信息(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占地面积、园区定位、建设主体等)、发展历程、产值规模、产业链、园区企业情况、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园区平台建设情况、配套保障情况、园区政策、核心发展要素、可借鉴经验等。